眼下,在普洱的茶园里,茶农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游客们也穿梭在茶林间,亲身体验采茶的乐趣。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普洱市进一步拓展规模、提升品质、打造特色品牌,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升级、从品牌打造到茶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谷雨初晴,山色如黛,四月的景谷生机勃发。这个曾以“白龙须贡茶”闻名于世的千年茶乡,如今以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6.62亿元的亮眼成绩,走出了一条生态立茶、文化润茶、科技兴茶的发展之路。 地处北回归线黄金产茶带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在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孕育出了云南大叶种中独特的三倍体茶树,长出的大白茶有芽如飞刀、毫如雪貂、香如花苞、甜如阿娇的特点。站在景谷镇文山村紫娟茶种植基地,云雾缭绕间,茶树与滇黄精共生共荣,形成立体生态种植的独特景观。“这片有机茶园每年可为茶农增收20%。”正在指导套种技术的农技员介绍,通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态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全县已建成25.67万亩有机茶园(含转换期),获得茶园有机转换认证证书64个、有机茶产品加工认证证书27个、有机茶加工产品80个。 从种植端到消费端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让景谷白茶实现质的飞跃。在景谷数字白茶产业链追溯中心的大屏上,每片茶叶的“数字身份证”清晰可见。“我们建立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云黄1号’‘秧塔大白茶’已通过国家品种登记。”景谷县茶特中心负责人介绍,正是这种严苛标准,让景谷大白茶在2024年上海茶博会上创下每公斤12.8万元的拍卖纪录,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的明星单品。 在民乐镇秧塔村,普洱市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大昌轻捻新芽,展示着传承三百年的古法工艺。李大昌带领团队成功破解秧塔大白茶无性繁殖技术难题,将古茶树的枝条变成“绿色银行”。“我们开发的母本园带动全镇发展9.8万亩种植基地,去年仅鲜叶收购就让脱贫户增收10%至20%。”他推行的“高于市场价收购”机制,已让百户茶农实现年收入超10万元。 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在2024年底迎来突破性跨越。随着农夫山泉乡村振兴助农示范加工厂落地,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食品科技开启深度对话,景谷大白茶迎来新的商机。“我们计划开发白茶新式饮品,让千年茶香飘进年轻人的茶杯。”李大昌说道。 “白龙须贡茶,七泡有余香。”在宽叶木兰化石展陈馆,讲解员向研学团队讲述着景谷茶的前世今生;秧塔古茶山推出采茶制茶研学游,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景谷大白茶庄园打造“1314古树茶”网红打卡点,预计年创旅游收入超千万元;茶艺表演、白茶品鉴会成为普洱茶博览会“保留节目”。 行走在景谷茶乡,处处可见“三茶统筹”的生动实践:在标准化初制所,茶农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户均增收3万元;在电商直播间,“90后”新茶人用短视频传播白茶文化;在科技示范园,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茶园温湿度……从茶叶到茶业,景谷县12万茶农找到致富金钥匙。 (来源:《云南日报》,云南日报记者 胡梅君 沈浩 原文链接:https://yndaily.yunnan.cn/content/202504/27/content_258982.html)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