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普洱市集中资源及力量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协同发展模式,在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牛雨 文/图)时下,正值滇红花成熟之际,是采摘与售卖滇红花的黄金时期。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的滇红花地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着花苞。 滇红花不仅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也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其幼苗可当作绿色蔬菜食用,花丝花绒能入药,滇红花籽可用于榨油。另外,滇红花具有成本投入低、生长周期短、日常管理方便、经济效益见效快等诸多优势,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凤山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产业发展的思路,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宜人的气候条件,大力推动滇红花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全镇滇红花种植面积已达4289.2亩,参与种植的农户有1768户。 然而,单一的种植模式限制了当地滇红花产业的发展。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凤山镇积极探索创新,推行“滇红花+”轮作种植模式,将滇红花与玉米、烤烟等农作物进行合理轮作,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让土地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提升农作物的品质。 “当前,干滇红花的价格为每公斤95元左右。从今年的产量来看,我家的10亩地能有个不错的收成。相较于种植普通农作物,滇红花所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滇红花生长周期短,完全不耽误后续其他农作物的栽种。等滇红花采收完毕,我还能接着种植玉米、烤烟等,真正实现了‘一田多收’。”在自家滇红花地里,一名种植户一边忙碌,一边算起了“经济账”。 滇红花种植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这朵“小红花”,正逐渐成长为凤山镇增收致富的“幸福花”。今年,凤山镇将持续加大“滇红花+”轮作模式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滇红花种植面积,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全力将滇红花产业打造成凤山镇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