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普洱市聚焦学生成长需求,不断探索育人新路径。通过深入推进“壮苗行动”、积极开展研学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从知识传授到品德塑造,从个性发展到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持续优化课程设计,全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书写新时代育人篇章。 普洱日报讯(记者 廖智若愚 通讯员 郭义才)自开展“壮苗行动”以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和教育实际,严格落实中小学校15分钟课间休息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教育之路。 丰富课间活动内容,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走进宁洱镇第二小学,活力四射的运动场景扑面而来。为落实“壮苗行动”,该校推出“双课间”模式:在原有15分钟课间操基础上,将每天上午第二节课间拓展为30分钟大课间,通过分年级、划区域的组织方式,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指导,开展武术健身操、集体跑操、花样跳绳及传统体育游戏等多样化活动。学校还在课间活动中加入了民族舞蹈操“七月火把节”,学生们踏着欢快的节拍,在肢体舒展间传承民族文化。为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该校还推出“菜单式”体育活动,既有规范化的广播体操、健身操,也有民族韵律操等特色项目,形成别具特色的课间活动体系。 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学校专门升级了支撑体育活动开展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方面更新足球、篮球、跳绳等器材设备;软件方面引入校外专业教练驻校指导,构建“基础课程+班级联赛”的培养体系。目前,足球、篮球、跳绳三个项目的班级联赛已形成常态化机制,通过以赛促练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运动热情。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破解了体育师资结构性短缺难题,更让校园体育锻炼呈现出专业化、趣味化、全员化的新气象。 结合“职业教育+体育锻炼”,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宁洱县职业高级中学的茶艺实训室里,身着淡青色服装的学子们正随着《采茶舞曲》的韵律进行实训,将职业技能与形体训练完美融合——托举茶盏时要求肩颈舒展,分茶注水需配合深蹲马步……这样的场景正是学校开设“职业技能训练+体育锻炼”特色课程的生动写照。宁洱县职业高级中学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开展劳动技能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活动,如茶艺表演中的体态训练、汽修实操中的体力训练等,让学生们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双向提升;对学校球场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场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建立“班班有队伍、月月有赛事”机制,常态化开展足球、篮球、气排球班级擂台赛;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体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 施行分层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鸡妈妈注意啦!老鹰马上就要过来啦!”在宁洱县直属小学新建的多功能运动场地上,二年级学生正在“老鹰抓小鸡”体能游戏中欢快穿梭,而百米之外的高年级学生则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着专业的足球训练……分层体育课程让操场上的学生们活力满满。为深入推进“壮苗行动”,宁洱县直属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分层体育课程,低年级以游戏化教学为主,高年级则注重体能训练和专项技能培养,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体育教育。此外,通过组织校内运动会和体育嘉年华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壮苗行动”不仅为宁洱县的中小学生带来了健康和活力,还在校园文化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