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普洱茶叶,肩负着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从高山云雾间的古茶园到现代化、标准化的加工链条,从订单农业的稳产保价到茶光互补的科技赋能,普洱正以生态为基、创新为笔,赋能普洱茶产业在坚持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中,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重飞跃。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普江 蒋春苑 文/图)夏日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坝溜镇,摩天岭山麓的2.7万亩茶园迎来开采季,老彭茶山的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长寨村的GAP三七基地里运苗栽种如火如荼……青山叠翠间,茶香与药香交融,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重楼种植基地里,老彭村党总支书记杨兴宇正蹲在地垄间,与工人一同栽种重楼。2019年,杨兴宇带头成立墨江睿俊重楼种植基地,通过“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带动153户村民利用庭院、边角地发展重楼种植。基地以每人每月3300元的工资优先聘用周边脱贫户、监测户共35人。2024年,基地产出重楼幼苗150余万株、成品40吨,产值突破300万元,成为生物药业发展的引擎。
走进大掌村的云上云茶厂,全自动杀青机、揉捻机正有序运转,90后返乡青年王建学正操作数控设备,精准调控杀青温度。
今年,坝溜镇的3家茶厂引进现代化加工设备,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均聘请当地村民务工,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还带动村民增收。坝溜镇党委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000余户茶农共同发展,有效促进茶产业发展。
依托生态优势,坝溜镇党委招商引资引入云南泽润农业集团,共同打造4000亩GAP中药材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模式,长寨村1500亩三七基地带动1000余名群众就业。目前,全镇已形成“公司+基地+种植大户+农户”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重楼、黄精等药材种植面积达7974亩,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以上。
通过实施“头雁培育计划”,坝溜镇培育出65名致富带头人、18个新型经营主体和2个龙头企业,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带动了特色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在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等环节发挥示范作用,以“强带弱、富帮贫”的联动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从“单兵作战”迈向“集群发力”。2024年以来,茶药产业带动就业超3000人次,户均年增收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