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6月19日,市政协召开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暨重点提案督办会。市政协主席陆平出席并讲话,强调要通过龙头企业、科技措施、人才资源、现代金融、产品品牌、数字技术及配套保障构建“6+1”的中药材产业体系。要采取成立专班、制定规划、配套政策、建好园区、建设项目、选树品牌、培养人才、建立机制,同步建立普洱市中药材新品种认证机制,成立普洱市中药材产业协会、普洱市民族医药协会、普洱市中药材交易市场等的“8+N”举措推进工作落实,实现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副市长别燕妮到会通报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并作表态讲话,市政协副主席左永平、左应华,秘书长王国斌出席。
会上,市政协调研组通过人工智能AI通报前期调研情况,督办《关于加快普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提案》第205号重点提案,政协委员、专家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围绕会议主题作协商发言,为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现对发言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市民药所党支部书记 刘海玲
近年来,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秉持“传承、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民族医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研发、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保健食品及功能性健康产品研发等创新性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0余项,收集全市中药民族药资源品种3665种,研制并获省级批准的民族医药制剂24种,研发健康食品75种,获发明专利授权12项、外观专利授权3项、注册商标2个,培育铁皮石斛新品种2个,制定产品质量标准6个。但是,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科研硬件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建议:一是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企业沟通对接,依托外部优势资源,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推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工作,切实提高本地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二是加快科技创新研发。充分发挥普洱民族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中药材资源禀赋,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开展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参与制定良种繁育、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全过程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提高普洱中药材在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推出一批具有普洱特色的医疗机构院内制剂及药膳美食、中药茶饮、中药调料、特殊用途化妆品等健康产品。三是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五条措施》,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和可转化性。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坚持以“用”为导向,积极搭建转化平台,为科研院所与企业提供对接服务,加大现有科研成果招商推介,推动一批科研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应用,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