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颖)近年来,普洱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保障,坚定不移深化殡葬改革,不断完善殡葬服务体系,加快殡葬设施建设,切实推动殡葬服务向更具公益性、普惠性和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殡葬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成立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和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印发《普洱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实施意见》,明确工作职责,压紧压实责任,建立完善殡葬改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殡葬改革工作。
聚焦设施建设,补齐服务短板。按照“政府主导建设、突出公益属性、覆盖城乡居民、分类分步实施”的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普洱市殡仪馆于2023年3月正式投入试运营,2024年5月完成质量验收工作。目前,全市10县(区)实现了殡仪馆全覆盖,有效保障基本殡葬服务。全市建成投用经营性公墓8个、乡(镇)级农村公益性公墓62个、村(居)级公益性公墓52个,殡葬公共服务基础网络初步形成。
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把绿色殡葬理念贯穿殡葬改革工作始终,积极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工作要求和奖励政策。在火葬区依法推行遗体火化、骨灰进公墓、墓碑小型化等集中安葬工作,倡导选择节地型墓位、立体安葬和树葬、花葬、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对采取生态节地葬法、骨灰撒散葬法,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长期选择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符合节地生态和公共卫生安全要求的遗体处理或安葬方式给予补助。全面宣传殡葬改革政策,通过发放倡议书、政府通告、殡葬法规政策读本、宣传册等,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丧葬观。建立健全农村“文明红白理事会”,将民间火化、节地生态安葬纳入补助范畴,将文明节俭、节地生态安葬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革除丧葬陋习。
严格行业监管,整治突出问题。强化行业监管,通过扫码评价、电话回访丧属、设置举报信箱等方式收集问题线索,对全市殡仪馆、经营性公墓近三年财务收支、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扎实开展殡葬行业突出问题整治,一体推进专项行动“查、改、治”。2022年以来,相继开展巩固和深化“活人墓”等突出问题整治、殡葬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系列工作,并将专项治理纳入“清廉普洱”建设重要内容,殡葬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些顽瘴痼疾得到有效整治。开展减项降费优服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充分考虑历史成因和群众需求,减掉不合理的项目,规范殡葬服务收费,公示价格清单。2024年以来,全市殡仪馆取消收费项目51个,降费项目60个;经营性公墓取消收费项目10个,降费项目3个,切实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