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2年11月9日,普洱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动员大会召开,市“四班子”主要领导尽数出席。会议强调,要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一件刻不容缓的急事、势在必行的要事、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在深化改革中改出信心决心、改出活力动力、改出成果成效。2023年9月,《普洱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明确提出了“2023年重点建机制、打基础,2024年重点提质量、扩总量,2025年重点见成效、上台阶”的目标任务。2025年,是云南新高考首考之年。市委书记李庆元在调研中反复强调,要扎实推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用高考实绩实效检验普洱教育综合改革成果成效。
2025年6月28日,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公开发布《2025年云南省高考成绩分数段统计表》。据统计,普洱高考较往年实现了量的突破、质的提升,初步达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2025年重点见成效、上台阶”的目标。全市本科上线5074人,同比增加640人;本科上线率49%,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600分以上考生205人,同比增加107人,增幅109%,其中历史类1名考生成绩进入全省前50名,2人进入全省前100名;普洱一中600分以上考生112人,同比增加57人,全市历史类和物理类最高分均出自普洱一中;思茅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等县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今起,本报推出普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系列报道,期待全市上下认清形势、看到差距,总结经验、破解难题,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奋力推进普洱教育迈上新台阶,彻底改变普洱教育落后的面貌。
普洱地处西南边陲,长期以来经济底子比较薄,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普洱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抓住县(区)委书记这个关键,大力推行“一把手”教育工作述职制度,市委连续3年召开县(区)委书记教育述职会议,构建“书记抓、抓书记”教育工作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多措并举,抓实述职
述什么。一是述认识。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深度,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述县(区)委抓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态度,明责加压推动教育发展。二是述实绩。聚焦县(区)委书记统筹、推动、保障教育职责,晒成绩、亮差距。重点报告工作完成和问题解决情况。三是述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短板和差距,尤其是未达时序进度的年度任务、全市排名末尾的有关指标,找准难点堵点,深入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工作卡在哪里,结合实际提出工作思路、措施和目标。
怎么述。一是提前调研。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述职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8月至9月。述职开展前,市委、市政府领导按照挂县区制度,深入一线实地调研,通过市委专题会等形式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述职重点,并点题确定1至2个必述问题。比如:2022年的必述问题确定为教育“补短板”项目完成情况,2023年的必述问题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落实情况,2024年的必述问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同时,兼顾提高入学率、做好控辍保学等常规工作,不断提高述职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二是现场述职。明确要求县(区)委书记亲自“备课”,以“问答”“填空”的方式直奔主题、直面问题,重点查摆自身在履行职责、推动落实等方面的差距。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工作述职制度向基层延伸。乡(镇)党委书记聚焦控辍保学、教育保障等方面向县(区)委述职,村(社区)党总支书记聚焦留守儿童关心关爱、涉校涉生安全等方面向乡(镇)党委述职,压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教育责任,分层分类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精准点评。述职会上,分管联系市领导结合调研情况现场提问,市委书记逐一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要求。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参会学校负责同志开展民主测评,现场打出分数、分出等次,真正达到红脸出汗、加压推进的效果。
结果怎么用。对民主测评排名靠前的县(区)进行通报表扬,落实绩效奖励,对于排名末两位的县(区)进行约谈。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将述职会上指出的问题进行系统整理,点对点向各县(区)下发问题清单,并持续督促整改落实。对于整改不力的下发督办催办单,确保评议结果的有效转化。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说话
推行县(区)委书记年度教育工作述职制度,有力督促各级党政“一把手”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着力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解决了长期推不动、推不快的问题。人才短缺、保障不足、投入不够一直是困扰普洱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推动“一把手”抓教育,有力破解了这些老大难问题。一是“顶格”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督促各级把教育人才作为人才之首,落实“一把手”亲自抓,分级制定支持市、县(区)属中学教育人才发展措施,从保障教师编制、提高引进待遇、优化招聘流程、加强校地协作等方面着手,打出教育人才引培制度“组合拳”。2024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教育急需紧缺人才330人,与26名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9名“双一流”大学毕业生、12名“志远计划”毕业生签订意向协议。二是强化教育资源保障。在市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力筹措资金17亿元,拿出最好的地段新建13所幼儿园、15所小学,项目全部建成后新增学前和义务教育校舍29.84万平方米、学位2.76万个,将有效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大班额、大校额”等问题。三是“真金白银”支持教育。牢固树立“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从202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经费专项开展教学科研,安排45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实施“三名”工程,新增4000万元用于教师绩效考核。不断优化完善绩效奖励机制,确保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重点岗位、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重点群体倾斜,让优秀教育人才“愿意留、干得好”。
解决了各部门各吹各打、合力不强的问题。针对各级各部门抓教育力度不均衡、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整体成效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压紧压实责任主体,抓实抓细各项任务。市委常委带头挂钩联系县(区)教育,市级党政领导分别挂联1所高中和1所薄弱学校,当好“编外校长”,解决学校实际问题300余个。全市教体部门共组织561批2131人次开展驻校蹲点,大抓教育的政治氛围不断浓厚。精准制发书记抓教育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制定《普洱市中小学校规范化管理手册》和《普洱市预防学生溺水“向前一步”工作机制》,整合宣传、公安、应急等部门力量,抓牢以防溺水、防交通事故为重点的涉校涉生安全专项整治,强化留守儿童关心关爱,扎实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性侵、反校园欺凌等专项治理,校园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8.72个百分点。
解决了教育部门缺乏权威、说话不管用的问题。调整充实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两级均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强化领导小组秘书组作用,协助领导小组系统谋划全市教育发展,适时听取重要工作汇报,研究教育重大改革事项,重点推动解决群众关注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提级管理高完中校长,县(区)任免本级教体局局长需征求市级教体主管部门的意见,全市上下“一盘棋”抓教育的格局更加凸显。严格执行社会事务进校园清单制,严格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行为,动真碰硬为教师减负,真正让教师回到本位、使教育回归本质,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坚持抓住关键,成功破题
办好教育必须抓关键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最直观的营商环境,更是普洱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作为抓好教育最重要的信心、保障和支撑,县(区)委书记是不是真重视,“一把手”有没有亲自抓,对于正在奋进追赶的普洱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一把手”带头当好“施工队长”,真正懂教育、会教育,带着干、领着干,普洱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办好教育必须抓关键事。教育事业事关普遍民生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只有“一把手”扛实责任,以上率下亲自抓难点、疏堵点、清淤点,才能真正把教育优先战略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在经济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营造起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办好教育必须抓关键点。遵循教育规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和前提,重视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开几次会议、提几次要求、调整几个人。只有“一把手”带头认真履行教育职责,按照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抓工作“三部曲”,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全链条优先教育、全资源倾斜教育、全社会支持教育,才能把“教育的事办好”。(普洱市委宣传部 普洱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