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瑞 张珂嘉)“口感紧实,香气浓郁,味道鲜美,盼了半年终于吃上这一口了。”来自北京的游客李晓趁着端午节假期,在思茅区的农家乐品尝到心心念念的野生菌大餐。
眼下,正值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节,在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詹君良一大清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对从本地村民手中收购来的一筐又一筐的野生菌进行挑选、清洗和切片,再通过蒸、煮、煎、炒等烹饪手艺,让一朵朵山珍变成一盘盘美味佳肴。这家开了二十一年的老店,也见证了当地野生菌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思茅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野生菌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从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到农家乐集群的蓬勃发展,再到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思茅区野生菌产业振兴的“密码”正逐步被解锁。
密码一:生态禀赋——大自然馈赠的“菌类宝库”
思茅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野生菌的生长繁育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自然温床。这里年均气温18℃左右,年降水量充沛,森林覆盖率为70%以上,特别是大寨村一带的原始次生林与人工林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走进倚象镇的林间,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菌类博物馆。每年雨季来临,鸡枞菌、大红菌、牛肝菌、奶浆菌等数十种珍稀野生食用菌便如约而至,破土而出。村民们穿梭在山林间,熟练地采摘野生菌,对外出售。旺季时,村民人均月增收可达4000元,部分核心产区村民年收益超3万元。
“每年雨季我家卖菌子会有3至4万元的收入,有些捡菌子大户一年可以卖5至6万元。这两年,来吃菌子的游客也多起来了,我们捡的菌子基本上就供给村里的农家乐,价格和去市场上卖差不多,不用跑去中心城区的农贸市场卖,省了好多时间成本。”大寨村丫口村民小组村民李慧民说。
野生菌产业如今已成为思茅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大寨村作为产业核心区,以其独特的野生菌种群和品质享誉四方,被誉为“普洱野生菌第一村”。这里的野生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风味独特。大红菌煮鸡、干巴菌炒饭、爆炒牛肝菌等菜品已成为当地美食的代表,吸引着无数食客慕名而来。
大寨村的40户农家乐依托“普洱野生菌第一村”IP,打造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链。每年野生菌上市的旺季,单户农家乐日营业额突破1.5万元,年收益普遍达30—50万元。
“我们这里的野生菌是大自然的宝贵馈赠,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好我们的饭碗。”倚象镇大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春林如是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采集构成了思茅区野生菌产业发展的基础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思茅区野生菌产业走上了生态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价值,思茅区用实践证明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的深刻道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一朵破土而出的野生菌都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着思茅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密码二:农家乐集群——野生菌撑起“致富产业”
临近中午饭点,大寨村歹里村民小组的二牛酒家正在忙碌运转中。灶台前,主厨白梅手持锅铲快速翻炒,见手青在高温烹饪后泛起诱人的色泽,香气瞬间弥漫厨房。
“为确保食材新鲜,我们坚持每天向本地村民收购当天采摘的野生菌。为了确保食用安全,不认识、没吃过的野生菌我们也坚决不买、不烹饪,每年区、镇、村三级组织的食品安全培训我们都积极参加。同时,烹饪时仅用简单佐料,最大限度保持菌子本身的鲜味。”白梅认为,30年来经营农家乐经久不衰的秘诀就是诚信第一,味道不变。
这份坚守让二牛酒家的“野生菌+农家菜”声名远扬,既守住了一波波从开业就吃到现在的老顾客,也吸引了一批批外地游客前往。
思茅区立足大寨村农家乐聚集、基础设施优、交通优势显著等优势,以丫口村民小组为示范样板,打造“普洱野生菌第一村”,辐射带动大寨村辖区其他村民小组农家乐提升打造。
同时,人居环境提升带动餐饮服务升级,也是倚象镇野生菌产业发展的关键一跃。“过去,从城里来吃菌子的顾客常抱怨我们这边农家乐的道路狭窄、会车困难、停车不便,影响了消费体验。随着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现在,道路拓宽了,公共停车位随处可见,周边的环境变好了,来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丫口村民小组组长王平告诉记者,作为示范样板,村民小组打造升级了29户以“野生菌”为主题的农家乐,改造了精品民宿,建设了10余处绿色蔬菜采摘园、活动场所、互动景观小品。
倚品佳苑农家乐就是在大寨村蝶变中应运而生的一家特色野生菌文化体验空间。一进入倚品佳苑农家乐的庭院中,就被藤蔓爬满篱笆、陶罐里绽放野花的庭院造景所吸引。“我从小就跟着家人去山上捡菌子,哪些菌子能采、哪些菌子能吃,小时候就知道了。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游客多了,我也把自己家的房子打造成一个环境舒适的农家乐,初衷是希望这里不仅是品尝大寨特色美食的餐厅,更是体验野生菌文化的好去处和心灵的栖息地。”在倚品佳苑农家乐负责人李华的精心布置下,到这里,食用鲜香美味的野生菌不再是简单的饱腹,而是一场沉浸式的乡村体验。
“我做野生菌坚持自己主厨、自己把关、现点现炒,食品安全更是牢记在心。第一关是识菌,不认识的菌子不买;第二关是洗菌,洗好的菌子要用冷水淘一遍;第三关是炒菌,用柴火配大铁锅炒20分钟以上……”虽然做农家乐的时间不长,但李华制作野生菌有自己的一套绝活,无论多忙都坚持自己掌勺,赢得了很多回头客。
从白梅的多年坚守,到李华的创新探索,大寨村正用最质朴的烟火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大寨村农家乐生意的火爆也助推了思茅区野生菌产业的蓬勃发展,数据就是最好的见证。2024年,大寨村农家乐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为延长产业链,部分农家乐开发出鸡枞油、菌汤包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仅鸡枞油年销量就超3000瓶,通过线上交易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户均增收3至8万元。曾经单一的野生菌交易,如今已延伸成集餐饮、住宿、文创、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思茅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野生菌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特别注重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有效预防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每年不定期深入各乡镇(街道)开展“预防野生菌中毒、守护食品安全”专题宣讲,对餐饮从业者、食品加工人员进行野生菌辨别、加工规范等培训,加强对市场、餐厅等重点场所的监管和巡查,加大野生菌中毒防控知识宣传力度,为餐饮经营户发放食用野生菌安全提示宣传海报,规范野生菌加工销售的食品经营行为,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密码三:农文旅融合——节庆活动引爆“菌香经济”
如果说生态保护是基础,农家乐集群是载体,那么文化赋能与节庆营销则是倚象镇野生菌产业实现价值跃升的关键一招。
自2024年以来,倚象镇通过持续举办“普洱野生菌第一村”美食文化旅游季活动,引爆“普洱野生菌第一村”文化IP。2025年端午节假期,第二届野生菌美食文化季参与游客达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5万元,较第一届增长11.3%。
“连续举办两届美食文化旅游季活动,对倚象镇野生菌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打造都带来了明显成效。一是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标杆。通过两届活动持续强化‘普洱野生菌第一村’IP,将大寨村打造成滇西南野生菌美食与乡村旅游的标志性目的地,形成‘吃菌子到大寨’的消费记忆点。二是构建‘文化+产业+旅游’融合生态。以活动为纽带,推动野生菌采摘、餐饮、加工、文创等产业链延伸。三是实现乡村振兴与惠民增收同频共振。通过活动带动农户参与餐饮及民宿经营、农特产品销售等,促进村民增收。”倚象镇人大主席李志成表示。
“普洱野生菌第一村”美食文化旅游季活动的持续举办,成为野生菌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该活动从首届聚焦餐饮到第二届谋划开发预制菜、文创产品,形成“采摘—加工—销售”链条,销售半径从周边扩展至城区甚至外地,让野生菌附加值提升50%,商户复购率提升至60%,野生菌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实现突破,销售渠道与市场不断拓展。同时,活动从“美食+演唱会”拓展至亲子研学、民族时装秀等12项,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6小时,过夜率提升25%,省内游客占比从20%提升至40%;并联动山地自行车赛实现“文化+体育+旅游”引流,成为思茅区乡村旅游特色亮点项目,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平衡提供示范。
“我们是专门来这里吃菌子的。因为在小红书、抖音之类的平台刷到‘普洱野生菌第一村’的视频,自己在其他地方也吃过野生菌火锅,这次到普洱旅游,特意来尝尝当地的野生菌。太美味了,吃完还想再来吃!”特意带着全家来大寨村农家乐品尝野生菌的成都游客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游客的心声。这种口耳相传的口碑效应,为“普洱野生菌第一村”的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烟火气息中品味山野至味,在节庆活动中激活乡村振兴,思茅区探索出了一条“节庆搭台、经济唱戏”的特色发展路径。一场场活动不仅展示了地方特色产品,更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实现了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文化”的转变。
菌香倚象,生态富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思茅区以其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为更多资源禀赋型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样本”。随着“普洱野生菌第一村”品牌日益响亮,思茅区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