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曾琳寓) 入汛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58.7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87.4毫米(偏多23.5%),强降雨极端性、突发性明显,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单点暴雨突出且多在夜间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普洱市采取一系列措施筑牢防汛“安全堤”。
高位统筹,压实闭环管理“责任链条”。普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进一步压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扛牢防汛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感责任感,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多部门联合值守制度,确保指挥体系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做到指令畅通、响应迅速。
完善机制,激活响应联动“神经末梢”。严格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全面运用江河箐沟上下游防汛联动机制,落实《普洱市城市内涝工作机制》,坚持集中会商研判,并根据雨情水情形势加密频次,及时提出防御重点区域和应对措施建议。
关口前移,筑牢隐患清零“安全防线”。目前,全市前置救援队伍78支3967人,前置应急救援装备设备53台、车辆29辆以及编织袋、帐篷、食品、饮用水等抢险救援物资近1.1万件,做到“能到乡(镇)的不留县(区),能到村(社区)的不留乡(镇)”。
精准施策,全力打好主汛期“攻坚战”。聚焦即将到来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从严从实抓好各项工作,做好预警响应,抓实隐患排查,快速应急处置。一旦出现险情,确保应急队伍能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