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上海援滇干部禹旭晨刚抵达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就和同事花了3个月,跑遍了全县20个乡(镇)和所有的咖啡加工企业,以尽快摸清当地咖啡产业发展情况。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提供图)
走访后,禹旭晨发现,澜沧县还没有一座可以进行咖啡精深加工的烘焙工厂。全县咖啡种植面积6.7万亩,是云南咖啡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却生产不出一颗商品化的咖啡豆。
究其原因,当地咖啡产业长期处于“小散弱”的状态,咖农守着“金豆子”,却过着“苦日子”。
“上海是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费市场,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做一个链接呢?”禹旭晨有了主意。
推动咖啡精深加工是解决澜沧咖啡产业低附加值的关键。这些年,在上海援滇干部的推动下,随着“上海企业+云南资源”的有机结合,澜沧咖啡精深加工能力得以迅速提升,扭转了咖啡产业落后的局面。同时,一些看似不起眼,却意义深远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去年5月,澜沧县东回镇改新村的沪滇协作澜沧改新咖旅庄园正式营业,之前虽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植咖啡,但大部分村民却从未喝过咖啡,如今他们已能在咖啡中准确区分出柑橘味和苹果酸味。
上海的咖啡门店数量多年来排名全国第一,称得上是“世界咖啡之都”。云南全省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8%以上,其中被誉为“中国咖啡之都”的普洱咖啡种植面积最大,占全省的53.59%。
迎来价值重构
早在20世纪90年代,普洱人刘明辉做起了咖啡贸易,但很长时间内,他的公司一直靠肉牛产业反哺发展咖啡产业。当时,云南咖啡的品质、产量在国际市场均不占优势,咖啡价格低迷,当地有着“卖一斤咖啡豆,买不起一杯咖啡”的说法,咖农一度不得不含泪砍伐咖啡树。
云南咖啡的发展道路究竟怎么走?当地各级政府以及咖啡从业者思索后,达成共识,要发展“精品咖啡”。“近年来,随着瑰夏等高端品种的引种及科学种植的推广,加之与国际知名咖啡产区相似的自然条件,云南咖啡可以成为精品咖啡。”如今已经是普洱咖啡协会会长的刘明辉解释,咖啡商业豆作为大宗商品,价格参考国家咖啡期货价格,云南咖啡要走出独立行情,防范价格暴跌等情况出现,发展精品咖啡是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普洱以云南“千亿云咖”战略为指引,实施咖啡生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双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咖啡产业提质增效。
其间,上海力量提供了不少助力。以澜沧县为例,上海援滇干部整合沪滇协作等资金实施中低产咖啡园改造,推广咖啡新品种种植,亩产值较老品种提高近50%;再比如,招引上海企业参与建设沪滇协作循环农业产业园,将咖啡果皮作为有机肥原料,生产咖啡专用有机肥,逐步推动咖啡有机种植。
2000多公里之外,上海市场也成了普洱咖啡价值重构的试金石。
4月30日,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开幕之际,“普洱咖啡 香遇上海”普洱咖啡城市推介活动在沪启动,普洱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峰化身普洱咖啡推荐官。多年来,他踊跃参加上海各类咖啡节、展会,就是希望通过大都市上海,把普洱咖啡宣传出去,推动咖啡从“卖豆子”到“卖文化”的全面转型和价值重构。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普洱咖啡的价值有了明显提升。数据显示,普洱生豆精品率从2021年的不足10%提升到2024年的36.3%;精深加工率从2021年的8%提升到2024年的50.2%。
年轻人回村了
19岁的李娜姆,是澜沧县东回镇人,2024年从澜沧县职业中学毕业后,她来到明谦咖啡的上海工厂实习,并在实习结束后回到改新村的明谦咖啡厂工作。在这里,她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对于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她很满意。
2023年、2024年,年处理2500吨咖啡生豆的上海明谦咖啡、年处理生豆能力超万吨的上海出然咖啡加工厂先后落地澜沧县。2024年5月,沪滇协作澜沧改新咖旅庄园正式营业。“明谦咖啡和它的自有咖啡庄园就在改新村,因此改新咖旅庄园是以二产加工为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项目。”禹旭晨解释道,改新咖旅庄园采取“一户一方案”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并将东西部协作项目的闲置资产,即改新村小学的闲置校舍改建为集合了“吃、住、学”功能的研学基地,自开业以来,已接待各类青少年研学团队2000余人。
无独有偶。同在普洱,2024年7月20日在思茅区白沙坡村民小组开村的沪滇协作——星巴克“共享价值 美丽星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其由上海沪滇协作资金支持,并获星巴克捐赠公益资金赋能助推,以咖啡产业串起农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在美丽星村,占地1700平方米的咖啡文化体验中心,成了当地文旅发展的核心。“未来要用咖啡吸引人,用新业态留住人。”项目运营负责人代晓燕说。
作为乡村振兴项目,关键是要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带动乡村一起发展。目前,美丽星村项目大部分员工为本村及周边村民,不少村民在家里“开店当老板”,单一个窑烤烘焙,就为该户村民每月增收3000多元。
村子还发生着更多的变化。以前一些村民的院子脏乱,现在为发展旅游,院子干净了,整个村子也整洁了。开村不足一年,更多年轻人选择了回乡创业就业。
拥抱更多可能
参加完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一个月,刘海峰又去上海。
这些年,刘海峰到上海的频率越来越高,除了拜访越来越多的上海客户,他还要联系一些新增的昆山客户。这些年,昆山咖啡产业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快速成长,集聚起众多咖啡从业者、大型烘焙工厂。此前,昆山咖啡产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曾数次前往云南洽谈,但进展并不顺利。昆山干部正在思考,需要借助上海的力量,共同助力中国好豆卖出好价钱。
链接上海,意味着拥抱更多可能性。
2024年3月,普洱爱伲咖啡参加上海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其间,刘明辉结识了来自芜湖的鲨鱼菲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后者主要从事健康食品产业。今年3月,双方在普洱成立一家主做销售的合资公司。“对方擅长市场营销,我们擅长生产。”刘明辉表示,这一优势互补的合作,有望让公司今年产值进一步提升,未来双方将共同推广高品质云南咖啡。
上海搭建的“大平台”,还有更多可挖掘的潜力。“以往在展销会上,最多半小时的专场推介,地方和企业始终觉得不解渴。”禹旭晨建议,未来可以发挥上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做好服务对接平台、机制,比如提前对接好采购企业与对口地区企业的“供需清单”,提升现场磋商、后续合作的精准度。
通过上海援外干部架起的桥梁,普洱咖啡走得更远。近日,记者来到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一家名为山下咖啡的咖啡馆,店内墙上悬挂着三幅海报分别写着“大美青海、多彩云南、东方魔都”。记者一问才得知,在上海援青、援滇干部的牵线下,该店引入了15种普洱精品咖啡豆。“普洱咖啡非常受欢迎。”店员说。
帮助云南咖啡点“豆”成金,只是沪滇协作的缩影之一。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沪滇两地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拓宽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方式、深化协作内涵、用好协作资源,沪滇协作实现从“单向帮扶”到“互利共赢”的历史性转变,努力打造东西部协作新典范。
(来源《解放日报》,原文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jfrb&date=2025-06-20&id=442868&pag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