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6月26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王宁以“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为切入点,提出五问: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好?防返贫底线怎么越筑越牢?这五个问题直指我省乡村振兴的核心,既是对破解难题的精准把脉,也是对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即日起,本报开设“答好五问促增收”专栏,呈现各地各部门围绕乡村产业、就业、改革、建设及防返贫等方面采取的政策举措、取得的成效成果以及创新实践情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问入手”“以问破局”,答好“五问”,促进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图片由宁洱县融媒体中心、澜沧县委宣传部提供)
普洱日报讯(记者 吕禾)盛夏,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东主村老缅大寨的云南省甜龙竹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基地,竹林郁郁葱葱,村民们穿梭其间,俯身熟练采挖破土而出的鲜嫩竹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得益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的科技支撑和“科技+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东主村培育出了适应性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甜龙竹,配套建成的冷库等设施也保障了鲜笋品质,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村民李扎丕便是受益者之一。他种植了8亩甜龙竹,今年鲜笋预计有六七千元的收入。他还在附近工厂挑拣笋子,月增收四五千元。通过“卖笋+务工”双渠道,收入预计可增加一万余元。
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葡萄采摘园,一串串饱满圆润的葡萄挂满枝头,游客正在体验葡萄采摘,工人正在管护葡萄。据介绍,该园种植的葡萄品种为黑提和阳光玫瑰。为了延长葡萄的采摘周期,葡萄园利用分时段修剪、施肥的方式,将葡萄的成熟期分为夏、冬两季,每年4月到次年1月期间,葡萄错峰成熟、分批上市。由于采摘园的葡萄品质好、味道甜,深受市场青睐,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的岗位。
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古城镇桂海村,第二批蚕茧收购现场同样繁忙。村民们络绎不绝前来售卖蚕茧,工作人员有序分拣、称重、评级。“这批3张蚕种产量170多公斤,收入超1万元。”蚕农罗琴难掩喜悦。她自2012年开始养蚕,种植10余亩桑树,每批蚕从养殖到销售仅需1个月,资金回笼快、收益稳定。
在桂海村,众多蚕农正依托这一“短平快”产业拓宽增收渠道。该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核心,探索出“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逐步形成“以户带村、以村带片”的发展格局。村党总支还主动对接收购商,按每公斤1元收取介绍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蚕农与村集体的双赢。
在普洱广袤的田野,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加多元,推进乡村振兴的“脚步”也在加快。今年以来,普洱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督导,压实各级责任;新选派2349名干部组成800支工作队,下沉基层强化帮扶;通过“政府救助平台”,高效办理群众申请2587件,动态识别监测对象2769人,消除返贫风险1.68万人,防返贫监测帮扶成效显著。
普洱市构建起“1+3+12”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咖啡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牛油果种植面积达14.52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057户,推广“334”联农带农模式;发放小额信贷及富民贷超11.9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19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3%。
普洱市东西部协作帮扶持续深化,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据统计,沪滇协作项目完工率98.8%,上海市援助项目开工率75%;中央及省级单位投入帮扶资金4866.8万元,消费帮扶1479万元;向6个重点县倾斜衔接资金11.78亿元,投放贷款余额535.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