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政企携手并肩、同向发力,就定能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让云岭大地在新时代的航程中振翅高飞,迎来万商云集、活力迸发的崭新气象。
7月27日,第三届滇商大会在昆明举行。记者周灿胡妤雅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陈长
盛夏时节,万物竞发。7月27日,第三届滇商大会在昆明举行。来自云南省的知名企业家,海内外有志投资云南的企业、商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代表等300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聚力滇商新动能,共推云岭开新局”的主题,展开了一场思想与资源的深度碰撞。这场盛会不仅搭建了政企对话的桥梁,更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云南正以加速爬升、即将腾飞的姿态,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成就梦想的舞台。
全省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大关,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功跻身“国家队”,茶叶、花卉、中药材等14个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的全链条产值已突破2.7万亿元……这些耀眼的数据,是云南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滇商群体深耕本土、放眼全球的生动写照。他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非凡成就,为云南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滇商大会的举办,不仅是对滇商群体贡献的肯定,更是激励广大滇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携手共进,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政企恳谈会的设计折射出治理理念的迭代升级。过去,政府主导的产业规划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抱怨“政策听不懂”,政府困惑“企业不落地”。本届大会的6场专题恳谈会,聚焦“三大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精准设置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直接对接企业诉求,这种“面对面”沟通模式打破了传统招商的层级壁垒。数据显示,本届大会累计线上线下推送民企入滇项目910多个,收集到30多个投资意向项目,证明政企同题共答的机制正在释放乘数效应。
滇商群体的内涵拓展,则为发展注入新活力。省委书记王宁提出“已在云南的、看好云南的、将到云南的企业家,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滇商,都是云南发展的‘最好合伙人’”。这一开放定义打破地域限制,将滇商精神升华为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当滇商不再局限于本土企业,而是成为全球共享云南机遇的纽带,其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汇聚。
滇商学院在大会上的正式授牌,更显战略前瞻。云南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已是当之无愧的骨干力量。但短板同样明显,与发达地区相比,企业家素质与产业层次仍有待提升。滇商学院的成立,正是破题之举。它将有效整合高校智力资源与工商联实践网络,致力于为滇商群体注入创新思维、前沿知识与全球视野。这不仅是企业家成长的摇篮,更是推动产业升级、传承与创新“开放包容、富滇济世”滇商精神的重要引擎,将为“云品出滇—滇企出海—资本回流”的良性循环注入源头活水。
云南好,滇商才会好;滇商好,云南会更好。滇商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项目落地,更在于培育长期发展的政企伙伴关系。相关部门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恳谈会上收集的诉求转化为精准有效的政策包,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与跟踪服务机制,确保承诺掷地有声。企业家则需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敏锐把握云南发展脉动,将投资意愿转化为落地项目,在深耕云南中实现自身价值。只要政企携手并肩、同向发力,就定能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让云岭大地在新时代的航程中振翅高飞,迎来万商云集、活力迸发的崭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