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通讯员 苏红亮 文/图)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因何而来?为何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什么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7月29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来到普洱民族团结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邀请专家、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讲解员、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和当地干部群众齐聚一堂学习交流。
宣讲员周林是一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讲解员,他为大家讲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背景和盟誓代表践行誓言的故事。作为一名讲解员,周林把精力放在了如何更好地宣讲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历史和精神传承上。他说:“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和鲜活教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发扬先辈光荣传统,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宣讲员罗宗成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罗恒富的孙子,他介绍了爷爷如何在家乡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宣传“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相关内容,以及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盟誓的过程,还讲述了爷爷带领乡亲们开挖公路、建设水库等践行民族团结誓言的火热实践。“爷爷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但他是民族团结誓言的践行者,就像一粒传播誓言的种子。”罗宗成说,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之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转化为感恩奋进、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发扬先辈光荣传统,向身边的人宣讲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
宣讲员张睿莲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她为大家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针对如何讲好民族团结的云南故事,张睿莲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云南实践,讲清楚云南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二要进一步挖掘弘扬有利于促进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三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
听完宣讲,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西城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马应思现场与大家分享了社区践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身边事。市委宣讲团成员、宁洱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梦柔表示,聆听宣讲后,自己更深入理解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接下来的基层宣讲中,她将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好普洱民族团结的故事,传承好、弘扬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