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化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到深耕“院坝课堂”,将消防安全知识送入千家万户,织密安全防护网;再到就业帮扶车间的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兼顾家庭与生计……这些民生实事背后,是普洱市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用真心办实事,用实干暖民心,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真实写照。
普洱网讯(通讯员 边紫璇)今年7月,普洱市《就业帮扶车间提质增效10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出台,为“就业帮扶车间”这项惠民工程注入了强劲动力,按下了提质增效的快进键。
《措施》出台后,思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迅速行动,将其作为行动指南,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组建了一支由分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服务小组,对全区的就业帮扶车间以及潜在符合认定标准的企业进行全面的“地毯式”摸排,建立翔实的工作台账,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为车间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变“坐等上门”为“主动问需”。服务小组定期深入企业,提供政策宣讲、补贴申领指导等“打包”服务。对于吸纳5人以上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1个月以上的车间,每吸纳1名脱贫劳动力,按照其发放给脱贫劳动力工资额的15%,按季度给予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同时,他们还积极延伸服务链条,结合车间生产需求,主动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助力车间发展。
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分析评估车间运营状况,利用“创业导师库”为车间“问诊把脉”,在企业管理、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等领域提供专业指导,帮助车间解决经营发展难题。同时,鼓励和支持辖区内经营规范、信誉良好、就业容量大的企业积极申报认定帮扶车间。2025年截至目前,全区已有普洱天生祥超市、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普洱淞茂滇草六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思茅山水铜业有限公司4家就业帮扶车间,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800余人,其中包含脱贫劳动力65人;另有2家企业正在新增申报,带动就业规模不断壮大。这些车间已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工厂”,让他们实现了“出家门、进车间,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下一步,思茅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继续在政策落实、服务提升、品牌创建、金融支持等方面下功夫,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就业帮扶车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让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端稳“饭碗”,乐享“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