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风雨,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保卫国家、服务人民的坚强柱石。普洱一批又一批胸怀报国志的热血男儿,以青春热血回应强军召唤,奔赴军营;而那些经过军旅锤炼的退役军人,初心依旧,扎根基层建设家乡。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信仰的缩影,是军民同心、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让我们共同致敬最可爱的人!
普洱网讯(通讯员 王丽娜 文/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绿色军营中的铁血战士,身着戎装、保家卫国。而今,他们卸下肩章,却未曾卸下心中的责任与使命,转身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以“兵支书”的身份,继续书写着不凡的篇章。来自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的刘晓桩,便是这样一位“兵支书”。
2019年9月,刘晓桩退役后回到家乡。在看到家乡泥泞的小路、破旧的房屋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一切。2021年,恰逢富邦乡佧朗村“两委”换届选举,他积极竞选村干部并当选佧朗村党总支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成为一名“兵支书”。起初,村民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但刘晓桩没有因此退缩。他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村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利用上级帮扶资金完善道路设施、积极推进农用设施建设,把部队中的优良作风带到工作中,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最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认可。
刘晓桩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经过多次考察调研,他积极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的股份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推出“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增收模式。依托佧朗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传承有拉祜族传统编织等文化底蕴,他带领村民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成立“帕绮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免费培训、代销售等帮扶措施,鼓励村民创业兴业,把“老手艺”变为增收“新产业”。同时,刘晓桩还积极在村里推广种植芭蕉芋、慈竹、木薯、万寿菊等经济作物,拓宽老百姓收入渠道。2024年,佧朗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余万元。
在提升村民物质水平的同时,刘晓桩也不忘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他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严厉打击不良风气,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他常说:“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的富足。”
近年来,佧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刘晓桩这位“兵支书”,仍然保持着军人的谦逊与低调,他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是党和人民,让我有了为家乡贡献力量的机会。”
刘晓桩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兵支书”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他们退伍不退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用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