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张珂嘉 舒小琪 文/图)思茅区倚象镇云雾缭绕的茶山孕育出古树普洱,其非遗制茶技艺代代相传,这里的每一片茶园,都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注脚;南屏镇南岛河肥沃的红土地上,咖啡树摇曳生姿,产出的咖啡豆以醇厚香气闻名,从鲜果采摘到精品烘焙,全链条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思茅区乡村发展的美好图景,既留住了游子记忆中的乡愁,也让当地群众享受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红利。
近年来,思茅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富民的核心引擎,以“乡愁”为情感纽带,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旅开发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叶藏春:解码从茶山到茶旅的醇香蜕变
在思茅区的苍茫绿意间,倚象镇以一片茶叶为引,将山水画卷与人间烟火编织成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这里,茶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打开文旅融合新境界的“钥匙”,让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乡愁与诗意在此共生。不少游客驻足感叹:“这哪里是茶园,分明是大自然绘就的水墨长卷!”
倚象镇的茶旅故事,始于茶而不止于茶。作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地,这里的每一片茶叶都浸润着岁月的痕迹。“杀青要快,揉捻要匀,火候与力道里藏着祖辈的智慧。”老茶师的话语间,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如今,这些工坊不仅是茶叶生产的场所,更成为游客触摸茶文化的鲜活课堂。从鲜叶采摘到压制成饼,游客们亲手参与制茶全过程,将一份带着体温的茶香记忆带回家。
茶庄园则为茶旅融合注入了更多元的活力。在倚象映茶庄园,20米高的玻璃观景台成为网红打卡胜地,360度全景视野让茶海风光一览无余。除了观景外,游客还可以在茶山亲自体验采茶的乐趣;庄园内设有茶林越野项目,专业改装的越野车轰鸣着穿越茶林,绘就动静相宜的独特体验。
庄园负责人熊剑品表示,有这么好的茶资源,不能只停留在种茶、卖茶上。通过多元化的体验,让游客深度参与、爱上这里的茶文化。自2025年开业以来,庄园每月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就业。
旅居业态的兴起,让游客得以挣脱行程的束缚,深度融入这片茶香秘境。旅居的游客可以租下带茶园的小院,晨起跟着茶农采茶,午后在自家庭院晒茶、品茶。一位在倚象镇住了两个月的上海旅居游客说:“在这里不是‘做客’,而是真的‘生活’,连手机里的日历都变成了‘采茶日’‘晒茶日’,这种日子让人不想走。”
茶旅融合的魅力,还在于它与乡村生活的深度交融。茶步道串联起的村落里,农家小院飘出地道的茶香菜肴;傣族织锦、彝族刺绣等非遗手工作坊里,村民们用一针一线诉说着民族故事。特色民宿依山傍茶,清晨在茶香中苏醒,夜晚枕着虫鸣入眠,让“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意照进现实。
一片茶叶,激活一方经济。倚象镇依托茶旅产业,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超20%,3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有的经营民宿,有的成为茶旅向导,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游客们寻回了内心的宁静,倚象镇正以茶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诗篇。
一豆融香:从枝头金果到乡愁的味觉之旅
南岛河的晨光里,故山·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的金色咖啡果在枝头闪烁。作为思茅咖啡文旅融合的标杆,这座庄园将咖啡从种植到品鉴的全链条体验与当地生态巧妙融合,让一颗咖啡豆成为连接乡愁与世界的味觉纽带。2025年,庄园围绕“村咖”文化完成全面升级,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蝶变为集咖啡繁育、科普研学、咖啡文旅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综合体。
走进全新落成的咖啡体验中心,雨林风格的装饰让人仿佛置身于秘境之中。宽敞明亮的大厅里,蕨类植物沿着原木立柱攀援生长,仿真藤蔓缠绕着暖黄吊灯,玻璃栈道下流水潺潺。透过高达10米的玻璃穹顶,阳光温暖地洒落,在咖啡豆造型的艺术装置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
吧台前,咖啡师身着特色围裙,正用滤杯冲泡当日新鲜烘焙的咖啡豆。“这是新烘焙的豆子,带着菠萝蜜和威士忌的香气。”随着热水缓缓注入,浓郁的咖啡香裹挟着热带水果的清甜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游客们坐在高脚座椅上,透过落地窗眺望层叠的咖啡林,云雾在山间流转,像极了记忆中故乡的晨雾——这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恰似游子对故乡的情愫。
来自杭州的游客林薇捧着印有庄园LOGO的马克杯感叹:“在这里喝咖啡,连呼吸都是咖啡香与草木香交织的味道。”
穿过咖啡林,花园民宿群依山势错落分布,每栋小院融入现代极简风格,露台直面漫山咖啡树。在这里留宿,当暮色降临时,还可以听老咖农讲述南岛河的咖啡往事:“以前啊,我们守着这片地,只盼着豆子能卖个好价钱。现在好了,连外头的孩子都能闻着咖啡香,找到回家的路。”
从枝头金果到舌尖交响,野鸭湖河谷咖啡庄园用一杯咖啡的醇香,串联起思茅的山水、人文与乡愁。它不仅是旅行者的诗意栖居地,更是传统产业向“三产融合”转型的生动样本——当科技解码咖啡风味,当艺术重塑乡村美学,这里正以独特的方式,让世界听见普洱咖啡的声音。
政策领航:解码农文旅融合的振兴方程式
近年来,思茅区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探索“旅居+”发展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候鸟式”旅居变为“归居式”长留,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茶咖飘香的庄园到设施完备的康养社区,从传统村落的蝶变到富民产业的崛起,政策的“金钥匙”正打开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振兴密码。
此外,思茅区抢抓“旅居云南”建设机遇,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旅居业发展领导小组,以“1+7+N”战略擘画发展蓝图,聚焦“香遇茶咖·旅居思茅”核心品牌,布局乡村、城镇、康养等七大旅居业态,推动茶咖产业、非遗、生态旅游等多元要素协同发力。通过全面摸排,全区梳理出711个旅居服务点位,涵盖近3万间客房,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网络。“我们坚持边规划边建设,打造可复制的旅居样板。”思茅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
旅居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振兴成果。大荒地村成立“党组织+合作社+农户”联盟,盘活闲置农房打造486间特色民宿,联合美术馆推出版画研学游,2024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南岛河咖啡庄园集群单日最高接待1.2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持续增收。
文旅消费持续升温:2025年1月至4月,3个4A级旅游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12.09%,门票收入增长16.96%;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春节、五一期间接待游客41万人次,茶叶、咖啡文创产品销量翻倍。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乡村活力竞相迸发。
从政策蓝图到实景画卷,思茅区以农文旅融合为纽带,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幸福靠山”。在这里,政策的温度、乡愁的韵味、产业的活力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当茶香与咖啡香漫过山川,思茅的乡村振兴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