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理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基层治理乃国家治理之基石,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普洱市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富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新方法,通过一系列扎实的举措,持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健全基层治理功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普洱网讯(凤山镇党委 文/图)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以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突破口,打造基层治理“智慧大脑”,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服务下沉与协同共治,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构建治理“枢纽站点”,打造一站式运转平台。凤山镇综治中心以“服务群众、调处矛盾、促进和谐”为宗旨,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打造集群众接待、法律咨询、矛盾调处、心理疏导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镇平安法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资源,采取“常驻+轮驻”模式,形成“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处理、全程跟踪督办”的工作闭环。目前,已完善104个综治网格、448个微网格,配备560名专兼职网格员,覆盖202个村居民小组。同时,投入80余万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各村(社区)、交通路口等安装100余个视频监控系统,构建起数字化治理网络。
筑牢治理“责任链条”,构建一整套工作机制。镇党委书记任综治中心主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综治中心建设纳入全镇重点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四必评”,今年开展风险评估23次,防范化解风险隐患17个。构建“镇—村—组—网格”四级联调网络,建立矛盾纠纷“日排查、周报告、月分析”制度。创新设立“民情气象站”,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跟踪回访机制。
激活治理“末梢神经”,推动一条龙贴心服务。凤山镇创新群众参与机制,联合13个村(社区)建立“1+13+N”志愿服务体系,吸纳200余人参与基层治理。结合普法专项行动,开展法治宣传“六进”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宣传网络。推行“一站式”法律服务,建立“一村一法治副村长”制度,实现13个村(社区)全覆盖。创新“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机制,为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帮扶,累计提供法律服务60人次。
创新治理“多元脉络”,破解一系列治理难题。建立“以案定补”激励机制,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发放补贴,今年已发放5000元。将调解工作成效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激发基层调解活力,各村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35%。设立13个村级“调解工作室”,邀请乡贤能人等担任特邀调解员,以“火塘调解”“田间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让治理更具温度与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