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通讯员 罗娟 黄翔 文/图)近年来,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聚焦当前医疗救援短板弱项,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网络与“水陆空”立体化救援体系,创新打造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普洱模式”。
2013年,省卫生健康委在普洱市设立云南省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培训基地,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培训基地;普洱市成为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城市。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承担着全市的120急救、紧急医学救援、重大会议及活动的医疗保障、面向社会公众普及自救互救技术等任务,还肩负着普洱周边地区乃至边境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转运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任务,为普洱市及周边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树牢为民理念党建引领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普洱市建立“党委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急救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民生工程考核。
创新“平急结合”管理模式。在日常运营中嵌入应急演练、资源储备等功能,中心联合8家医疗机构组建了一支60人的卫生应急队伍,在市紧急救援中心设置手术抢救室、ICU监护室、报告厅等,平时作为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场所,突发事件发生时便能原地转化为应急创伤医院,确保“战时”快速响应。
健全了统一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中心实现了卫生应急物资联网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功能;加强不同类型、样式和保障任务医学救援物资的管理,适应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特殊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紧急医学救援力量的高效展开。
软硬并进推进服务体系升级。中心实行值班带班人员24小时在岗应急值守,接警2分钟内派出急救车组人员;全体人员处于时刻备战状态,确保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应急响应,30分钟内整装出发救援。2024年,共计出车1137次,医疗保障311次,完成院前急救任务826车次,特需转运613车次,有力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
优化发展布局打造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打造网格化急救服务网络,根据全市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将城市及农村不同范围内的急救站点与相关医院联网划分成“格”,建立市、县、乡三级“120”院前急救网络体系,以患者需求和灾害地点为圆心,实现资源均衡利用。在全省率先实现“120”专线电话市、县、乡并网统一指挥调度,将全市23家公立医院,103个乡镇卫生院及有救护车的民营医院纳入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打通市紧急救援中心、救护车和医院信息共享通道,建成10分钟反应圈、30分钟反应圈、60分钟反应圈,实现就近急救。同时,完善急救站点配置,全市共设置急救站18个,其中市区5个、县13个,安装北斗卫星定位救护车71辆,配备多部可视化对讲机。目前,可实现一呼多应,更好地满足了基层患者的紧急医疗救援和日常急救需求。
引入可视化调度系统,打造“普洱市卫生应急指挥平台”,设立“快速任务响应”“卫生应急力量动员和整合”“救援需求评估和应急知识库”等模块,构建应急医疗人员、车辆、物资、状态信息的可视化呈现系统,在全国率先构建“水陆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通过智慧平台实现了“空中救援+地面快速响应”互补,有效弥补地理障碍带来的救援短板,并大幅缩短救援车辆到达事故现场的时间,确保城区内3分钟出车、15分钟内到达救援。
搭建培训平台强化“平时”与“战时”有机转换
中心锤炼出一支业务技能“行家”、救援行动“专家”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确保能在“平时”与“战时”有机转换。
中心通过模拟真实突发事件场景,加强灾难救援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水平培训。完成多次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及演练任务,参加国家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应急使命·2023”联合救援演习,承办2024年云南省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联合演练,承担中缅“万千百”技能人才培训缅甸医疗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024年,完成各类培训约60场,培训3万余人次。
中心不断推进与周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联动机制,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先后与老挝丰沙里省医院、缅甸第二特区人民医院、泰国清迈马哈拉吉医院建立了急诊急救、紧急医学救援合作关系。中心还参与实施“中老跨境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先行示范区建设项目”,成为辐射省内外及南亚、东南亚紧急医学救援和医疗应急演练演训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