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45,镌刻着一个民族的胜利与重生,也是滇缅公路血肉筑就、丰碑永驻的历史坐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网、云南发布精心策划,携手云南省档案馆,依托首次对外展出的“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隆重推出“1945——揭秘档案中的滇缅公路”大型融媒体报道。
通过“1-9-4-5”的叙事脉络,以1条主稿和短片回溯征程、9组图片凝视瞬间、4座桥梁见证坚韧、5个故事触摸温度,立体呈现滇缅公路艰苦卓绝的修筑史诗,再现那段烽火岁月中融入血脉的民族记忆。
历史无声,档案作证;英魂已远,精神长存。
今天,推出首篇主稿与短片,带您重返那条由血与火淬炼而生的抗战生命线。
一份电令,字字千钧——
“滇缅公路在此全民抗战期间,实为我国防交通之唯一生命线。”
这不是普通的公文,而是一道生死时速的动员令。
图为1937年12月15日,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饬令保山、云龙两县县长电复滇缅公路修筑进展情况的电。
1937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抵抗,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随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日本军队想方设法切断中国大陆同国际社会的传统交通线,妄图把中国变成一座孤岛。
当国家危殆、民族危机、人民危险时,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既是抗战大后方,又是抗战最前线和战略结合部,在此开辟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迫在眉睫。
滇缅公路路线图(1938年7月)。
20余万云南各族儿女怀着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仅用9个月便建成了从昆明至畹町、全长959.4公里的滇缅公路(中国段)。
这条横跨云岭山脉、穿越怒江天堑的抗战生命线,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打通了中国对外作战和接受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
8月14日,“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幕。40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和图片,见证了每一位筑路人,如何在破碎山河间,用奋勇与牺牲垒就屹立在历史长河中的滇缅公路。
“ 不 是 公 路 是 血 路 ”
滇缅公路东起昆明,西至畹町,过界河至缅甸腊戍,其中东段为昆明至下关段,已于1935年土路通车。而西段由下关起至滇缅交界的畹町河止,全长547.8公里,横亘在横断山脉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之间,脚下是奔腾咆哮的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深谷,工程异常浩大艰险。
图为滇缅公路上横跨怒江的惠通桥。
1938年初,庞大的“筑路机器”轰然启动,而驱动这“机器”的,除了来自全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20万云南各族百姓的血肉之躯。
当时,青壮年大多已奔赴抗日前线,妇女、儿童和老人反而成了修筑滇缅公路的主力。大理白族妇女杨桂英带领的“娘子军”,在怒江段创造了日铺碎石80立方米的惊人纪录。她们发明的“竹簸箕接力传石法”,被编入工程手册,成为那段艰苦岁月中闪耀的民间智慧。
图为漾濞县的民工修筑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施工全线铺开后,筑路大军为了“抗日救国”的共同信念走到一起,在险峰深涧间与天争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
一份来自1938年腾冲县28位筑路民工代表的联名上书,全文浸透血汗与赤诚。
图为腾冲县修筑滇缅公路的工人代表尹自忠等人为落实滇缅公路民工伙食给云南省建设厅的文(1938年)。
文中描述了滇西各族民工如何不惧困苦,筑路救国——“人非下愚,固亦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惟是工程艰巨,非旦夕所能蒇事,数万民工平时又多出卖劳力,担负全家衣食,一旦奉派筑路,一家大小啼饥号寒衣食无着,即自己伙食亦需典质找借,各自筹备。数月以来,始则挖肉补疮,变卖所穿衣服及所带行李,以救一时急。久则衣物荡然,卖无可卖,则不得不餐风露宿,枵腹从公而饥寒致病,因病致死者累累,荒冢实不知凡几……”
泛黄的档案中,个体的悲剧更令人锥心:时年51岁的蒙化县(今巍山县)人苏正清,“因工作伐木,至树倒坠地,退让不及”,因伤毙命;时年29岁的姚安县人宋鸿均,“在石塘撬取巨石……巨石倒下,退避不及,登时被巨石打压殒命”……
图为年迈的老人和儿童都参与到筑路中。
而这并非个例。据1938年保山县呈:“负修坡脚至龙洞段146.4公里,1月开工,4月20日完工,死亡男工523人,女工28人。”盈江设置局报:“负修白花洼至新桥河段10公里,自年初开工,至今(4月)完成期间,民工死亡男156人,女23人。”仅从这两局的数字看,在恶性疟疾盛发之前便已死亡730人之多,可见总体伤亡之惨重。
炸 不 断 的 生 命 线
“伟大工程三百里,数月完成凭苦干。民众力量真魁伟,前方流血后方汗。不是公路是血路,百万雄工中外赞。”时任龙陵县县长王锡光创作的《滇缅公路纪念歌》记录了抢修滇缅公路的真实历程,并在当时被广为流传。
图为云南全省公路总局滇缅公路各项工程移交总表。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终于贯通。据档案文献记载,至1939年7月“综计滇缅公路由昆明至畹町,全长959公里,共有土方19983960立方米;石方1875497.055立方米;桥梁536座;石涵洞2198个,木涵洞1114个;石挡墙477.8米;铺路碎石1108739.62立方米……”
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称赞滇缅公路是“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美国报纸则称滇缅公路“可同巴拿马运河的工程相媲美”。
图为滇缅公路上的国际运输车队。
这条云南人民“用手指抠出的路”承担起了全国抗战物资90%的运输量,数万吨汽油、枪支、药品、机械等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入内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召唤下,广大海外爱国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近3200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驾驶卡车来往于滇缅公路上,冒着枪林弹雨为抗战前线运送军需物资。
图为第一批援华物资沿滇缅公路运进昆明城。
因打破了日军全线封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滇缅公路也被日军视为眼中钉,飞机轰炸、汉奸破路、间谍活动猖獗一时。对此,我方制定了《滇缅公路警备计划》,对滇缅公路沿线防卫区域、兵力分布、防卫任务等作了详细规定。各驻防部队严防死守,沿线民工即炸即修。
眼见武力封锁收效甚微,日军转而寻求外交途径以切断中国的补给。1940年,英日签署《封闭滇缅路协定》,滇缅公路被迫禁运三个月。然而,就在重新开放滇缅公路的当天,日军便开始了大轰炸,先后有超过400架次的日军轰炸机疯狂扑向滇缅公路,妄图掐断这“东方战场的输血管”。
图为功果桥被炸毁情况。
图为功果桥浮桥试车情况。
1941年1月23日,日军第14次轰炸功果桥,桥体损毁严重且短期内难以修复。中国工程人员的智慧在绝境中迸发。泛黄的档案记录下了这力挽狂澜的壮举:启动“汽油桶浮船到汽油桶浮桥”牵引车辆过江的创新方案。这条简陋却坚韧的“钢铁浮龙”,支撑起了滚滚车轮,不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的狂妄断言,更在至暗时刻托起了抗战物资的命脉。
岁月轮转,烽火已熄
如今,在昆明市滇缅大道上
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悄然矗立
而从“零”公里处出发的
从来不止一条路
更是绝境中压不弯的脊梁
烽火中从未熄灭的信念
滇缅公路早已超越了
地理意义上的通道
是一个载入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
代表性符号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更镌刻了抗战史上
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不朽丰碑
熔铸于每一个云南人的心里和行动中
云南省档案馆 云南网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统筹:浦美玲
策划:曹璐 吴珺 张成 姬祥虎 何沐
记者:张琦敏 李熙临 夏方海 贺凯
拍摄:刘畅 夏欣瞳 陈思蒙 实习生 陈渤文
视频制作/配音:陈思蒙 王小羽
编辑:王茜婷 刘曦靓 郭小煜 郭建丽 王艳
设计:蔡陈晨 余思婷 解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