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家门口”就医从“有”到“优”
从对口帮扶的累累硕果,到普洱市人民医院智慧系统助力核医学检测提质增效,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高难度手术,到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18岁少女的无私奉献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每一个故事都是医疗进步的注脚,每一次突破都是民生改善的见证。近年来,普洱市倾力倾心增进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力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家门口”就医实现从“有”到“优”。
普洱网讯(通讯员 刁弘智 岩三)在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内,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第三批对口帮扶医疗队成员赵永辉医生一边为患者检查身体,一边询问恢复情况。患者娜兴满脸感激:“赵医生,我感觉好多了,多亏了您的手术!”
2019年4月至2025年5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云南省老年病医院等单位,先后派出44名医疗队员帮扶西盟县,成立2个专家工作站。
技术下沉惠民生
一年前,娜兴因务农时从高处坠落,导致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不全瘫及圆锥损伤。在帮扶医疗队带领下,西盟县人民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实施后路切开复位、椎板开窗减压等手术。术后24小时,娜兴就能下床活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太幸福了!”娜兴的感慨,说出了众多西盟患者的心声。
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人才匮乏制约着西盟县医疗发展。自2019年对口医疗帮扶以来,省内外专家团队发挥技术优势,精准对接需求,累计开展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等50余项新技术,填补了骨科、麻醉科等领域多项空白。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第三批对口帮扶医疗队队长沙艳表示:“帮扶的目标就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大病不出县,减轻就医负担。”如今,越来越多急危重症患者选择在“家门口”接受治疗。
专科建设强根基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帮扶团队与西盟县人民医院共同规划学科发展,重点扶持护理、骨科等6个科室,协助建设临床5大中心与特色专科。通过推行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打破科室壁垒,疑难病症诊治效率显著提高。西盟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张博表示:“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还帮我们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使我们的诊疗水平大幅提高。”
人才培育“造血”忙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帮扶团队采用“师带徒”精准培养模式,开展100余场学术讲座,手把手培育6名骨干医师、2名护理骨干,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西盟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段毕玉说:“在专家指导下,我们能开展更多以前无法实施的手术和治疗。”
自开展帮扶以来,帮扶团队走遍7个乡(镇),完成义诊6768人次,开展手术2458台、手术示教185次,门诊接诊26790人次。
随着帮扶期满,专家团队即将返程,但他们所传授的技术与经验却如同种子般,在西盟县人民医院生根发芽,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盟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罗加惠表示:“医院将持续巩固帮扶成果,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