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紧扣民生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开展农村道路抢险保通工作,保障出行安全;推进蚊媒传染病防控,共建“无蚊”家园;以“三字诀”织密工伤保险网,筑牢保障防线。这些举措,从健康守护到权益维护,全方位提升百姓生活质量,让普洱人民切实感受到民生改善带来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普洱网讯(通讯员 段雯 雷鸣 文/图)汛期以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古城镇辖区内多条村组道路不同程度受损,部分路段出现中断、路面悬空、路基下沉等险情。关键时刻,古城镇迅速行动,按照“先急后缓,先干后支,先通后畅”的原则,全面筑牢农村公路抢险保通屏障,守护好各族群众的“民生路”“生命线”。
雨前排查监测,筑牢前置防线。严格履行农村公路“路长制”职责,进一步健全农村道路管理镇、村、组三级工作机制,对辖区农村道路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路基边坡是否稳定、排水系统是否畅通、路面是否出现积水和塌陷、桥梁支座是否完好、涵洞是否有堵塞等情况,尤其是对落石、垮塌等风险较大的道路进行重点巡查,及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处理安全隐患并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处置险情。同时,采取“线上”+“线下”模式,通过村组会议、入户走访、广播、微信群、“哈尼古城”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和防汛安全知识,提醒群众注意出行安全。
雨中巡查应急,争当防汛先锋。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及时做好预警通报及风险排查工作。建立风险点台账,镇级应急队伍、村“两委”干部、网格员,通过电话、微信群、敲门入户等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和避险指令传递到危险区域每一户、每一人,并根据实际情况有序组织好转移避险、安置保障工作。此外,组织派出所、行政执法队、村组干部等精干力量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水库、河道、坝塘、沿河低洼地带、高陡边坡、山洪沟口、切坡建房点等重点区域进行加密巡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处置部分道路垮塌断交、沟渠倒塌等情况,有效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雨后核查清障,合力守护民生。组织镇村组干部、党员先锋队、群众志愿队等积极投身到农村公路保通和清障工作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各族群众发挥道路养护主人翁作用,投工投劳30余人次,全力抢修保障道路畅通。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抢修保通乡道1条,村道10余条,清理坍塌、边坡落石等1500余立方米。为群众出行和乡村发展筑起了交通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