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到良种的选育推广,从惠农政策的出台到科学轮作模式的探索,普洱市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一地多收”,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核心速读
●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28亿元
●6502户农户享受到农机购置补贴
●建成高标准农田14.886万亩
●备案“两杂”种子523.36万公斤,备案品种836个
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通讯员 李兴盛 陶新怡 杨琴 文/图)近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5年全市夏粮种植面积109.28万亩,同比增长0.14%,产量15.87万吨,同比增长1.33%。
今年以来,普洱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流程和管理,保质保量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确保建一块、成一块,长期稳定发挥效益。截至上半年,已建成14.88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普洱市以“两杂”良种为主导措施,采取品种“选、育、引、繁、制、推”手段,全面提高农作物尤其是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上半年,全市共备案“两杂”种子523.36万公斤,备案品种836个。落实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推广,完成新品种玉米播种28万亩。
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的出台,有效保障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全市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28亿元,惠及50.23万人;受理农机购置补贴申请7025份,惠及6502户农户,推广农机具7212台,配套设施设备4104台(套),农民购机总投入5682.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