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别亲赴国难——南侨机工白雪娇家书中的爱国情怀


来源:云南日报  时间:2025/08/28/ 15:35 点击:




原标题:别亲赴国难——南侨机工白雪娇家书中的爱国情怀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投身于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当祖国急需支援的消息传到南洋时,无数华侨青年热血沸腾,奔赴祖国。其中,出生于马来亚槟城富商家庭的白雪娇,以一封告别信诉说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白雪娇出生于1914年,祖籍福建安溪,自幼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她的父亲经营着一家橡胶公司,是陈嘉庚公司槟城分公司的代理,家境十分殷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华文教育的熏陶,白雪娇心中对祖国的情感日益深厚,于1936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接受更系统的中华文化熏陶。

抗日战争爆发,为躲避战乱,白雪娇回到马来亚,成为一名教师,但时刻牵挂着国家的危亡。1939年5月18日,在国家危难之际,她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应征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临行前,她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告别信,信中所寄托的家国情怀,也代表着无数海外华侨青年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极致表达。

“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信的开篇便展现了白雪娇内心的撕扯——不舍、矛盾、决绝……她既有传统孝道观念中对父母的愧疚,又有新时代青年对民族命运的担当。这种矛盾在“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的表达中达到顶点——一边是所恋的家和所爱的双亲弟妹,一边是破碎的祖国。她深爱着她的家,并将选择建立在牺牲这份小我的温馨之上,这使得她的选择更显悲壮和决绝。

家庭责任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传统家庭伦理框架中,“父母在不远游”是孝基本准则,但白雪娇认为“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她没有将爱国与尽孝对立,反而将为国效力视为更高层次的报恩,这一认知背后,是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白雪娇的父亲是一位爱国华侨,叔叔白仰峰更是马来亚太平筹赈会副主席,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南侨总会的筹赈工作,捐巨款支持抗日,爱国基因早已融入家族血脉。她在信中特意叮嘱“弟妹的读书”需严加督促,既显长姐责任,更因为她深知家族的长远存续与国家的未来命运休戚相关。这封告别信超越了普通家书,成为连接家族小爱与民族大爱的精神纽带。

白雪娇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洪流中的一滴水珠,折射出整个群体的光辉——海外华侨群体的集体觉醒和家国情怀。华侨虽身居海外,但始终与祖国血脉相连。白雪娇化名“施夏圭”,“夏”喻华夏故土,“圭”含归来之意,“夏”与“圭”,正是这种认同感的极致体现。当白雪娇“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时,她的背影里站着千万海外侨胞。

1939年,南侨总会号召华侨青年回国服务,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滇缅公路的物资运输正急需人手,她的选择恰是这场奔赴祖国救援行动的缩影。信中“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令人哀惜”的宣言,道出了整个华侨群体的共同心声——在祖国危难之际,岂能享受安逸生活。这些华侨青年的无私奉献,源于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深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大义。白雪娇是“华侨乃革命之母”精神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体现,她的故事是海外华侨群体爱国史诗中一个缩影。

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华侨群体,我们得以窥见这封信所承载的惊人重量。白雪娇的人生轨迹恰是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复兴崛起的微观镜像。86年后的今天,重读这封家书,我们仍能感受到那种在私情与家国间抉择的艰难与崇高,而信中那句“后会有期”,也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以有用之躯效力祖国”的信念,如今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夏玉清刘思余作者1系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教授、作者2系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上一篇:5个故事,读懂滇缅公路的烽火岁月④|炸不 ... 下一篇:纪念反法西斯胜利 80 周年中美民间友好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