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镌刻着一个民族的胜利与重生,也是滇缅公路血肉筑就、丰碑永驻的历史坐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网、云南发布、云岭之窗精心策划,携手云南省档案馆,依托首次对外展出的“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隆重推出“1945——揭秘档案中的滇缅公路”大型融媒体报道。
通过“1-9-4-5”的叙事脉络,以1条主稿和短片回溯征程、9组图片凝视瞬间、4座桥梁见证坚韧、5个故事触摸温度,立体呈现滇缅公路艰苦卓绝的修筑史诗,再现那段烽火岁月中融入血脉的民族记忆。
历史无声,档案作证;英魂已远,精神长存。
今天,我们聚焦滇缅公路上至关重要的4座桥梁。它们是抗战物资输送的关键要道,更是炸不断、摧不垮的钢铁脊梁。
1937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沿海港口遭封锁。祖国西南大后方的滇缅边境,成为对外联通的重要陆路通道。
1937年12月,滇缅公路紧急展开施工。
险峻的横断山脉间,桥,成为跨越天堑、连通阻隔的命脉,也是滇缅公路上最险要的工程。
国难当头,一座座桥在激流险滩间挺起脊梁,串起抗战运输生命线。
图为滇缅公路上横跨怒江的惠通桥
惠通桥,云南首座钢索吊桥,倚悬崖、跨怒江。为保运输,抗战时期,改造为宽4米、载重10吨的公路桥。
图为改建加固滇缅公路惠通桥
图为1939年2月2日改造竣工后的惠通桥
1942年5月5日,日军逼近惠通桥西岸,守桥工兵炸桥断敌渡江。我方得以凭怒江天堑,与敌对峙两年。
图为1941年,日军飞机轰炸滇缅公路交通咽喉惠通桥
1944年8月,惠通桥修复通车,有效支撑反攻战取得胜利。
图为悬索式功果桥竣工后的侧面(1938年9月)
功果桥,横跨澜沧江,是1938年6月修建起的悬索桥,以木质桥面承载初期运输。
但其荷载仅7.5吨,难承物资之重。
图为正在修建中的功果桥
图为功果桥远景
图为车辆行驶在昌淦桥上
于是在功果桥上游700米处,修建起了功果新桥,即昌淦桥。
1940年11月4日,这座H-10级的钢桁构加劲钢索吊桥建成通车。
为截断国际救援大通道,滇缅公路上的桥成了日军轰炸的集中目标,昌淦桥通车仅40天就被炸断。
图为滇缅公路桥梁抢修情形
敌轰炸,我抢修。功果桥、昌淦桥两桥与渡船、浮桥交替保通,源源不断把援华物资输送至前线。
图为现在的畹町桥
畹町桥,是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所在,连接起中缅两国。为提高承载能力,畹町桥从便桥升级为石拱桥。
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这座仅20余米长的桥梁,将49万吨援华物资输入内地。
被日军炸毁后,1945年1月,原址架起云南首座双排单层贝雷式钢架桥,再次承担起物资运输重任。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作为滇缅公路咽喉
这些桥在战火纷飞中
以钢铁之躯承托运输重任
以断裂之姿阻敌进犯
以重生之力延续希望
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在抗战史册上
书写下气壮山河的不朽传奇
来 源丨云南省档案馆 云南网 云南发布 云岭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