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重返滇缅公路与滇越铁路的历史现场,触摸这两条用血肉铸就的抗战生命线。愿历史的回响,激荡时代强音;愿英雄的精神,照亮复兴征途。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滇缅公路路线。
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31日全线通车,担当起输送抗战物资的重任,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输血管与生命线。1940年,日军侵占越南后,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唯一的陆路出海通道。
“一上了滇缅公路,便感到战争的紧张,在那静静的昆明城里,除了有空袭的时候,仿佛并没有什么战争与患难的存在。在我所走过的公路中,要算滇缅公路最忙了,车,车,车,来的,去的,走着的,停着的,大的,小的,到处都是车!”
在作家老舍《由川到滇》的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是历史的气息,令人思绪又飘回到了那个战火烽烟的年代,穿越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和湍急川流,看到蜿蜒上千公里的滇缅公路缓缓出现。这是一条由千千万万个鲜活的生命,用血肉白骨铺筑的挽救国家危亡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是从中国昆明至缅甸腊戌(Lashio)的一条国际公路。主要路线从中国云南昆明经安宁、禄丰、楚雄、南华、祥云、下关、漾濞、永平、保山、龙陵、芒市,跨畹町桥入缅甸境内。通车时全长1146公里。西连缅甸仰腊铁路,可经仰光通往印度洋,东接滇黔、川滇等公路,可经重庆通向全国。
滇缅公路分东西两段,东段由昆明至下关,1924年6月始修至1935年底通车,长411.6公里。西段由下关至缅甸腊戌,分别由所在国修建。1937年12月组织施工,1938年8月31日全线通车。
如此短时间内通车,使得滇缅公路成为公路史上的奇迹。在此期间,西北公路、滇越铁路先后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
这条路,从诞生起,就注定背负着民族重任,“奇迹”背后,一寸山河一寸血。滇缅公路所经过的滇西地区,是横断山脉之间地形最复杂的区域,要通过水流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以及山势险恶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等横断山脉间的陡峻山峰。此外,澜沧江和怒江边的瘴雾也是令无数人生怖的。加之战时艰苦的环境,使滇缅公路西段的修筑从一开始就只能以原始的人力来对抗各种困难。酷热、潮湿、饥饿、疟疾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生命,人们每天在死亡边缘,争分夺秒,日夜赶工,一尺一寸开山平路,在短短9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将公路初步建成。每天出工人数“高潮时期”超过20万人,累计出工人数不下于百万之众。粗略估计,每修筑一公里公路,死亡5至6人之多。究竟多少白骨筑路基?具体的数据,已化为公路脊梁,湮没在鲜血与烽火交织的年代里。
通车之日起,滇缅公路就担当起输送抗战物资的重任,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输血管与生命线。1940年,日军侵占越南后,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唯一的陆路出海通道。1942年5月因日寇入侵缅北、滇西而中断,12月中印公路从利多开建,于1945年1月与原滇缅公路接通并延伸至重庆,当时又被称为史迪威公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条路不仅改变了中国抗战格局,同时还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战略意义外,滇缅公路还汇聚起云南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南侨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等爱国人士,迸发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凝聚力。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诞生于战争烽烟中的滇缅公路,承载了历史厚重悲凉的一页。如今,部分作为文物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分经过重修、通联国家大通道杭瑞高速等,滇缅公路成为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开放大通道,在新时代,以新的使命融入新的世界格局。
(稿件来源:“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QTeim9hbjG3otsKQZmv2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