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防疫防诈骗 普洱筑牢民生保障线
近期,普洱市积极行动,锻造专业化应急队伍,筑牢防汛安全屏障,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开展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部署暨培训会,提升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守护群众健康;完善打击机制,提升反诈质效,守护百姓“钱袋子”。这些举措为普洱市的和谐稳定发展筑牢了根基,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普洱网讯(通讯员 刁弘智 吴元皓)入汛以来,西盟佤族自治县通过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预警响应机制、提升物资保障能力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全面筑牢防汛安全屏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专业与基层并重
构建多元化应急救援体系
汛期以来,西盟县消防救援大队结合本地洪涝灾害特点,立足实战需求,扎实开展防汛救灾和水域救援实战演练。作为全县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不仅肩负火灾扑救重任,更在防汛、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基层一线,乡(镇)应急抢险队伍则成为“第一道防线”。勐梭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魏兵是当地防灾应急抢险队的“活地图”。“寨子哪块坡陡、哪条沟容易积水,我都能说清楚。”他介绍,每年汛期,他都会带着队员挨家挨户排查隐患,并用佤汉双语讲解避险知识。
目前,西盟县共有673名基层抢险队员,分布在7个乡(镇)36个行政村,实现县域全覆盖。
机制与联动并举
打造高效防汛“智慧防线”
机制建设是提升应急能力的关键支撑。近年来,西盟县全面推行“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构建起“预警—响应—行动”的闭环体系。
“通过‘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我们可以在强降雨来临前的12小时、6小时、2小时逐级发布预警信息,确保各级各部门精准响应、群众有序避险。”西盟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魏乱表示,该机制让西盟县的防汛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御”。
同时,全县严格执行“四个一律”要求,不仅提升了基层干部的应急决策能力,也为群众争取了宝贵的避险时间。
在机制运行的同时,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覆盖各相关部门、纵向贯穿县乡村三级”的联动格局。县、乡(镇)、村三级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通过指挥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预警信息精准传达至每一名责任人。
物资与能力并进
夯实防汛减灾坚实基础
在防汛一线,物资储备和队伍能力缺一不可。西盟县高度重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储备帐篷、棉被、折叠床、雨衣、铁锹等各类应急物资40余种,总量超2万件,基本满足中等以下灾害应急需求。
同时,全县共配备救援车辆119辆、装载机88台、无人机16台,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运得快、用得好”。
“我们不仅注重物资储备,更注重队伍能力提升。”魏乱表示,西盟县通过集中培训、业务小课堂、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全民参与人人受益
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西盟县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组织群众参与防灾演练,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在一些重点村寨,村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应急知识,还能熟练操作简单的救援装备,真正做到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每年雨季来临之前,镇上都会组织开展防汛演练,教我们怎么用救生绳、急救包、沙袋等,还模拟了转移路线。”勐梭镇班母村村民娜迫说,现在遇到极端天气,微信群都会发布相关预警信息,村民都能提前准备,也知道转移时该带什么东西、往哪走。
从专业队伍的冲锋在前,到基层群众的守望相助;从“1262”机制的精准预警,到“四个一律”的果断决策;从救援装备的科学配备,到全民防灾意识的普遍提升,西盟县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