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基层治理“针脚” 绣出美丽普洱新画卷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普洱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穿针引线、精细绣花,积极探索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普洱网讯(通讯员 董建华 周维艳 任奕 鲁集美 刘容秀 文/图)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把边村岔河村民小组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紧扣“党建引领、干部带头、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采取“因地制宜、先拆后建”的务实举措,运用“村民公约”和“积分制红黑榜”,推动乡村面貌蝶变、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在岔河村民小组活动室里,岔河村民小组2025年第二季度“积分制红黑榜”家庭评选活动正在进行。评选活动将未批先建、庭院脏乱、无故缺席集体活动、家庭邻里不睦等纳入扣分指标,将积极参与义务劳动、提出有效发展建议、主动调解邻里纠纷等纳入加分指标,最终评选出岔河村民小组2025年二季度“红榜”4户、“黑榜”4户,“红榜”户获得食用油一桶的奖励。
“我们积极推行‘积分制红黑榜’管理,建立‘违规扣分、表现加分’的双向评定机制。结合‘两员’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日常巡查,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检查和红黑榜评定,年度择优评选‘最美家庭’‘最美邻居’等,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红榜’引领和‘黑榜’约束。”磨黑镇把边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胡广梅说。
曾经的岔河村民小组村庄杂乱无章、基层治理薄弱,乱搭乱建、污水横流问题突出。磨黑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契机,通过“党群议事会”“火塘夜话”“板凳会”等接地气的方式,收集岔河村民小组群众对村庄建设的意见建议40余条,将“整治环境”“发展产业”等共性需求纳入村庄规划,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承担”。
“一开始大部分人不理解、不支持,上级部门就组织我们去做得好的地方参观,回来后大家都积极性很高。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寨子里的公共设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岔河村民小组小组长纳新华说。
自2025年4月起,岔河村民小组新村民公约开始实施,经村民代表会议反复讨论,修订形成涵盖爱党爱国、规范建设、维护卫生、弘扬美德、移风易俗等10个方面的《岔河村民小组村民公约》。明确不得私搭乱建、畜禽圈养、婚丧从简等具体要求,有效解决了“寨子里的事谁说了算、该怎么办”的问题,使乡村治理有章可循。
如今,岔河村民小组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庭院整洁,村道两旁绿树成荫。“积分制红黑榜”已成为岔河村民小组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也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