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承诺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犹如一缕暖风,轻拂过普洱大地,唤醒了各族群众内心的自豪与使命。这封信,宛若一座明亮的灯塔,为边疆的征途指明了方向。它激励着普洱的各族儿女,以实际行动兑现“党的光辉照耀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铮铮誓言。让我们走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代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行、所为,深切感知这份鼓舞的磅礴力量,凝心聚力、携手同心,一笔一划勾勒出边疆繁荣发展、民族和睦共进的崭新图景。
带动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整董村曼贺井村民小组,一座开满鲜花的傣家民宿里,身着美丽傣装的赵珍谈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代,我们渴望向总书记汇报边疆各民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表达我们的感激与感恩。未曾想到,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亲笔回信。”赵珍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与敬仰。
赵珍,现任曼贺井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是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第一个签名的盟誓者——召存信的侄孙女。作为写信人之一,她在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广场,现场聆听了省委书记王宁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那一刻,感动与震撼交织,泪水模糊了双眼,却照亮了她的心田。
1951年1月1日,召存信作为傣族代表,第一个在誓词碑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他对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更成为其他代表效仿的榜样。赵珍深受召存信的熏陶,立志将先辈的遗志薪火相传。“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收信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各民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致,为共建美好家园而不断努力奋斗。”
整董镇,一个以傣族为世居民族的边陲小镇,原名“勐桑洛”,属十二版纳之一,是召存信出生和成长的故乡。“爷爷一直教导我们把民族团结做好,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民族,都要团结一致,团结才会发展好事业,过上更好的生活。”赵珍是整董镇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创办民宿和合作社等方式,带动了周边村组各族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走在整董镇曼贺井村民小组中,傣家竹楼下随处可见鲜花盛开,庭院干净整洁。“良好的环境对乡村发展非常重要。”对此,赵珍用心引导村民们参与庭院卫生整治,创新实施流动红旗评比制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每当节日来临,赵珍总会率先敲响象脚鼓,跳起团结舞,那份喜悦与欢乐感染着每一个人。她鼓励村民们重拾传统技艺,无论是织傣锦、练武术,还是编织竹艺,都是对本土文化的复兴,更是对民族自信的呼唤。她种植的茶园、果园,以及那些散落乡间的生态禽畜,无不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召存信通过制定民族政策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赵珍则带动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节选自《纪实|誓约·血脉·续章——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承诺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