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中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这是一座历史丰碑,更是一条正确道路。作为历史丰碑,见证的是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作为正确道路,践行的是同心同德跟党走的铮铮誓言。如何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这是交给普洱的时代命题。
一座碑的故事在续写中传承
“为深入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全覆盖、重创新、求实效’为目标,在打造‘民族团结誓词碑’特色宣讲品牌上发力,讲出真情,讲出新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使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普洱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宁洱县成立由统战、文旅、党校、文联(社科联)等部门机关党员干部组成的党员宣讲团,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组成的宣讲团,各级中小学青少年代表组成的小小讲解员宣讲团,由退役军人、村干部、行业代表、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群众宣讲团,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誓词碑”工作品牌,讲好各民族团结立碑盟誓的故事,把光荣的历史精神转化为工作实践,每年让10万余人次干部群众接受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为让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普洱市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持续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丰富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普洱市积极推进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入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教材,成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和普洱民族团结故事可听可学、可视可感可体验的活教材;出版发行《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研究》《普洱民族历史简明读本》《普洱民族团结故事》《当好“收信人”做好“答卷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洱实践》等书籍读物;创作一批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文艺精品,从深情讲述时代故事的《我们都是收信人》,到生动再现历史记忆的《民族团结誓言》《誓词碑上的往事》,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普洱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更在时代语境中传递出誓词碑赋予新时期的民族团结精神。
一条路为纽带在讲述中传扬
中老铁路不仅是一条连接两国的交通动脉,更是一条民族团结的纽带。它穿越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将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民族紧密相连。
在宁洱火车站候车大厅内,一台“民族团结誓词续签体验器”成为旅客们关注的焦点。这台体验器不仅让旅客们能够亲身感受民族团结的氛围,更成为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重要平台。车站内,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文创展台等,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氛围。动车上,少数民族乘务员们用热情的服务和生动的民族文化宣传,让旅客们在旅途中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温暖与力量。
为充分发挥“民族团结+黄金大道”资源优势,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青少年宣讲团还沿中老铁路开展“坐上火车去宣讲”主题活动,在火车车厢内、站前广场、候车大厅等地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借助创建联盟形式,受邀到昆明盘龙区联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主题课程,通过线上直播展演形式覆盖12万名师生群众。已有上千名老挝、缅甸、越南等地游客沿中老铁路到普洱民族团结园参观,聆听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体验中华文化魅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故事沿中老铁路传开。截至2025年8月,普洱民族团结园参观人数约3.8万人次,同比增长179%。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已成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各族人民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感召下,始终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守护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发扬先辈光荣传统,讲好誓词碑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讲解员周林说。
“我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落实好,向身边的人宣讲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罗恒富的孙子罗宗成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