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游普洱
邂逅一场“啡”凡之旅
金秋双节,何不避开人潮,奔赴普洱这片北回归线上的绿色秘境?这不仅是一次出行,更是一场沉浸传统、民族与时尚融合的发现之旅。在这里,您将领略“千点万人”活动的盛况,在茶马古道的月光下、在民族长街宴的歌舞中,感受万人同欢的炽热温度;品味“食尚普洱”的精髓,从山野珍馐到夜市小吃,解锁舌尖上的民族密码;跟随“普洱咖啡师”的指引,在一杯杯醇香的咖啡中,品尝阳光与山林的味道,认识这座城市的时尚新名片。愿您在这里,找到心中的山水,满足味蕾的期待,邂逅一份“啡”凡的惊喜。
思茅区:花生汤米干
一碗粉色的花生汤米干,却藏着独一无二的普洱味道。用花生和少量红米磨碎煮沸的花生汤浸泡软糯的米干,香浓鲜甜,营养丰富,看似单调,口感却足够丰富,定能满足你的味蕾。
宁洱县:磨黑烧烤
人们总是喜欢怀念老味道,磨黑烧烤就是许多人心心念念的烧烤老味道。磨黑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茶马互市、文化交融,美食文化也在这里碰撞,磨黑烧烤以香、酥、脆、嫩、鲜取胜。梨木炭是磨黑烧烤的精髓,烤出的食物色泽油亮,香辣诱人。
墨江县:麻脆
麻脆作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传统特色小吃,是逢年过节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之一,主要生产地集中在墨江县联珠镇双龙连路村大寨村民小组,因而也被称“双龙麻脆”。麻脆选用上等纯糯米为主料,以芋头、甘蔗、地瓜等为配料制作而成的墨江美食,形状丰富、颜色鲜艳、口感酥脆。
镇沅县:三尖角粑粑
三尖角粑粑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外形,它的底面平坦,由一片芭蕉叶托起,表面分成三个小角,从外观上看,就像三个小尖角。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甜味三尖角粑粑用豆沙、白糖花生等馅料包制而成,咸味的三尖角粑粑由藕、茴香、花菜等馅料包制而成。不管是哪种口味,三尖角粑粑都是皮薄馅多,糯而不腻。
景谷县:傣家灰水粽子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傣家灰水粽清香、软糯,既有甜口,又有咸口,能满足不同口味爱好者的味蕾需求,深受大家喜欢。咸味的灰水粽子包的是腊肉丁等食材,而甜味的灰水粽只需把腊肉丁替换成红糖、豆沙即可。
景东县:稀稀粉
稀稀粉是景东彝族自治县的特色名小吃,主要流传于景东川河坝和者干河流域,以及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广大区域。景东稀稀粉不采用任何添加剂,所有工序都由手工制作完成,制作过程中既要去除生豌豆的腥味,又要保留着豌豆的本味,再配上以传统技法制作的肉杂酱和麻油、辣椒、酱油、味精、姜末、蒜末、芫荽、香料等,制成彝家传统稀稀粉。
孟连县:手抓鱼米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傣族手抓鱼米线,食材丰富多样。取一片洗净的新鲜生菜或包菜,用手轻轻抓起米线和油炸过的鱼肉,放入菜叶中,还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香菜、花生等配料,浇上一小匙喃咪酱汁,卷起生菜叶,即可入口。生菜叶的清新爽脆,包裹着米线的爽滑和鱼肉的脆香,再加上喃咪酱汁的香辣酸甜,多种风味在口中交织,带来层次丰富的独特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景谷县:撒撇米线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们将黄牛宰杀后,取出牛脊肉,用火烤至微黄,再切成细丝;接着,将煮熟的牛肚杂切碎,与肉丝一同放入碗中;撒上姜末、蒜末、辣椒碎、花生碎等作料,最后淋上煮沸后过滤的牛粉肠水或胆汁,搅拌均匀,一道风味独特的“傣味撒撇”便制作完成。撒撇米线则是在爽滑的米线上,浇上这独特的撒撇浇头。牛脊肉的鲜嫩与牛肚杂的醇厚相互交融,姜蒜的辛辣、辣椒的鲜香、花生的酥脆,再加上牛粉肠水或胆汁的特殊风味,使得整道菜品层次丰富,口感独特,极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