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廖智若愚 朱倩)10月4日,为期3天的“石榴花开幸福来”普洱民族团结合唱周落下帷幕。这场以音乐为纽带的民族团结合唱周,不仅为普洱留下了可触可感的文化盛事,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石榴花开幸福来”的美好愿景。
一场老中青三代同台的合唱展演
10月2日,“石榴花开幸福来”普洱民族团结合唱周正式开幕,百余名干部群众齐聚普洱大剧院,一起高唱《歌唱祖国》,通过歌声传递对祖国的爱意。
开幕式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组织老中青三代合唱演员同台献艺。25支合唱团的1158名演员分成了成人组、童声组两个赛道。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声音在同一个舞台上完成跨越岁月的对话,他们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理念“声入人心”。
“飞越彩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多民族童声合唱团摘得本次合唱周童声组桂冠,他们用清亮的童声演唱了《放牛娃》。合唱开头的“天上白云飘呀飘,妈妈妈妈我想你”化用了拉祜族百年古调,传递出来的不仅是音符,也是普洱土地的温度,更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心声。
在专家点评环节,著名作曲家、中国合唱协会特聘专家刘晓耕对普洱中小学童声合唱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此次展演中各中小学合唱团展现出的艺术水准、精神面貌及教育成效,充分印证了普洱市艺术教育在多民族土壤中的蓬勃生机。
成人组以沉稳醇厚的歌声为民族团结夯实根基。普洱学院阳光合唱团为观众带来了《跳动的阿佤》《追随》两首音乐,获得了本次合唱周成人组的一等奖。
一场科学与艺术交织的合唱专题讲座
合唱周期间,除了来自各民族合唱演员的展演、角逐外,还有来自学术界专家的知识分享讲座,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具有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文化盛宴。
在专题讲座《合唱的审美与健康》中,中国高校合唱委员会常务秘书长、中国合唱指挥大会执行总监王超结合神经科学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案例,生动阐释音乐训练如何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协同工作。
王超梳理了从青少年到中老年每一个年龄段演唱的特点,通过先进的数据引导大家参与合唱活动。“合唱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疗愈——它能增强脑区连接、改善心肺功能,甚至提升人的免疫力。”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云南省学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戴星海带来了《漫谈合唱的组织形式与演唱风格》主题讲座。在讲座上,他谈到普洱作为多民族聚集区,是一个非常大的民族音乐宝库,全国各地的专家、参赛团队,都能在普洱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元素,普洱应抓住机遇,不断提升合唱活动水平。
一首跨越70余年的团结颂歌
七十余载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于此,镌刻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庄重誓言。历经岁月流转,这份跨越时空的承诺非但未褪色,反而在时代浪潮中愈显炽热。
普洱各族儿女以音乐为纽带,借“石榴花开”这一富含团结意蕴的鲜活象征,将多民族血脉紧紧相系,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入学习贯彻与积极践行。“我们期待思茅一小‘石榴籽合唱团’能成为一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思茅一小教育集团德育副校长罗兰表示,孩子们以纯真质朴的童声演绎民族音乐时,不仅是在进行技艺的比拼,更是完成了一次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每一首曲目都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每一个音符都展现了普洱各民族的风采。刘晓耕表示,普洱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能将民族音乐基因自然融入教学体系,这种“活态传承”模式若能持续深化,必将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普洱样本”。
从非遗古调的当代演绎到老中青三代同台的声浪交响,从神经科学赋能的合唱健康理念到“以艺通心”的交往实践,这场音乐盛宴既彰显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强音,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力。未来,普洱将以本次合唱周为契机,继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让幸福之歌在普洱永远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