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正文



为人民而深改 靠人民而力行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5/10/16/ 09:57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依靠人民,就是要使人民在共享改革的成果中拥护和支持深化改革,继而达到改革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广泛参与和高度认同,改革就如同无源之水,失去坚强依靠,无法获得成功。

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增进民生福祉。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还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众所周知,通过改革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社会服务、加强社会保障、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例如,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社会改革可以改进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政治改革可以加强民主法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让改革惠及民生,要从关乎群众切身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人民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点,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挂起钩来。当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更加健康和可持续。首先,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可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使人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来。其次,当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消费能力也随之提升,从而推动消费的增长和市场的繁荣。此外,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民生乃“国之大者”。民生之大,亦见之于小。一件件有温度的民生实事落实落地,直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所有的民生举措,体现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

要在推进改革中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改革依靠人民是改革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在一次次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的共识。我国有十四亿多人口,每个群体、个体都有差异,基于自身考量,会有不同的诉求和期望。如何求同存异、凝聚共识需要倾听各方的意见、画好最大的同心圆,需要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比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不仅要听取企业家的意见,也要听企业和员工在生产生活上的诉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也要尊重农民自身意愿,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参与热情、畅通参与渠道、健全参与机制,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融入改革中,引导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改革出谋划策,实现顶层设计与群众探索的良性互动。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成功。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保证。改革依靠人民,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取得预期的成效。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为了人民和改革依靠人民是内在统一的,构成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只有围绕人民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为了人民是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改革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的福祉。这一目的决定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改革为了人民的内涵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就要求我们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有机结合,抓住人民直接关键之所需,推进改革,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造福人民。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通过改革有效解决困扰基层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和成效的管理,确保改革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让人民真正受益于改革成果。

(作者单位:普洱市委党校 刘滢)






上一篇: 下一篇:普洱市2025年加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