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雷尔佳佳 付利琨 吴雨洋)“力量是怎么练出来的?”“干农活练出来的。”在2024-2025赛季李宁·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西区赛(以下简称“西区赛”)现场,一名汗如雨下、皮肤黝黑的少年与围着他的男孩子交流着。
2025年的夏天,一支来自大山深处的乡村校园篮球队,由于媒体的报道,意外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这支篮球队从何而来?这些孩子为什么如此纯粹?他们的家乡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网友们好奇不已。
萌芽泥土地上的篮球梦
被围着的少年叫岩明,他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富岩镇中心学校篮球队的一员。为了参加县级运动会,这支篮球队今年4月才临时组成。意料之外的是,篮球队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后,他们一路过关斩将,开启了“黑马”之路,最终站到了西区赛的赛场,被大家熟知。
球员很容易被认出来,他们有一些共性——晒得黝黑的皮肤、健硕的肌肉。10来岁的小孩为何会有这么健壮的肌肉?这是一众网民的疑问。个中缘由,和球员的生活环境、训练条件等密不可分。
球队队长岩明,在赛场上爆发力很强,在生活中却很腼腆。自小学二年级起,他就喜欢上了篮球。平衡好学业和农活之余,他会自己找篮球比赛的视频,学习打篮球。他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员是凯里·欧文,喜欢的球衣号码是11号。富岩镇中心学校校长李盈瑶说,岩明的喜怒哀乐不明显,难得的一次开怀大笑,就是在成都打比赛时。
球队成员扎儿是一名拉祜族少年,在球队中个子算是比较高的。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田径运动员,平常空闲时间,会在村里的小道上跑步。经年累月干农活,让他练出了结实的肌肉。
采茶、扛甘蔗、割橡胶……乡村少年在干农活中成长,也塑造了健康体魄。
篮球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篮球活动都雷打不动地进行。有的住校生只带了一双鞋子来学校,怕淋湿鞋,索性脱了鞋在篮球场上肆意奔跑;校园的篮球场没有灯,黑灯瞎火,仍旧有晃动的身影、篮球落地的声音。李盈瑶哭笑不得地问:“这么黑,能看到球吗?”孩子们开玩笑地回答:“可以练肌肉记忆。”
或许正是因为融入生活的“玩篮球”和“干农活”,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孩子们的球技和体能,在打篮球时,就转化为耐力、速度。有了良好的基础,经过短暂集训,篮球队先后斩获2024-2025赛季李宁·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云南赛区U12男子组冠军在内的多项大奖。
征途迎“篮”而上展“鹰”姿
斩获2024-2025赛季李宁·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云南赛区U12男子组冠军后,孩子们坐上飞机,来到了成都。但在欣喜的同时,他们也迎来了比赛中的新挑战。
刚到成都,正值天气最热的时候,闷热的天气、陌生的环境让孩子们有些不适应。加之不熟悉的赛制、专业比赛经验少、对手强劲等原因,篮球队在西区赛中连输了几场比赛,士气大减。
在团队磨合方面,篮球队也花费了一番功夫。体育老师周祖德坦言,比赛期间,自己一直提心吊胆。组队时间短,队员年纪小,不太会控制情绪,他担心他们会因为输了比赛而互相责怪。在教练的教导及队员的磨合中,团队凝聚力、默契才渐渐建立起来。
队员们的优势是体力强、速度快,抓住这一要点,带队老师转换策略,以“铁血防守+快攻反击”战术不断化解对手的攻势,严防死守、精准投篮,局面逐渐逆转。其中一场比赛,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对手是山西五一路小学篮球队。这支队伍是A组冠军,而富岩镇中心学校篮球队是B组最后一名。不管是技术还是成绩,怎么看都没有胜算。哪怕这样,孩子们还是全力参加比赛。比赛到后面,连观众都忍不住动情,大声为富岩镇中心学校篮球队呐喊加油。但比赛还是输了,三分之差,55:51。结束的那一刻,有孩子直接哭了出来,他们说:“太遗憾了。”此时,老师们也热泪盈眶,为孩子们的不放弃而感动,为孩子们的韧劲而骄傲。
“平常他们赢球和输球,表面上看,心情都没有太大的起伏。直到这场比赛结束,有的男孩才忍不住哭了。”周祖德说,孩子们没有太复杂的想法,只有一些很简单的心愿:期待决赛可以看到外国的球员,可以去看看大城市……
西区赛的结果,富岩镇中心校篮球队以第五名的成绩画上了句号,但收获远不仅此。“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第一次坐火车、乘飞机”“观察到了别的队伍是怎样打篮球的”“大家很喜欢我们”……孩子们叽叽喳喳分享着此行的感悟。
成长学会坦然面对挫折
离开成都,篮球队一行并没有回乡,而是紧锣密鼓进入第十四届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全国集训及联赛云南赛区省级联赛比赛中。有了西区赛的经验,加上精进的球技,篮球队不仅一举斩获冠军,还为学校赢得了奖励:一块篮球场。
但对于总决赛,队员们并不抱期望。“在四川见到了很厉害的球队,这次再出省打比赛,不太有希望。”扎儿说。
结果如队员们的预测,在福建平潭举行的第十四届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全国集训及联赛中,55支乡村小学篮球队通过小组赛的方式同场竞技,富岩镇中心学校篮球队虽只取得小组第二的成绩,但孩子们再次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被赛事举办方看到,受邀参加在厦门举办的2025年中国小篮球系列活动·全国总决赛。最让孩子们惊喜的是,他们亲眼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姚明。
行程结束,孩子们再次乘飞机、换大巴,一路舟车劳顿,回到了家乡。此时,一份礼物惊喜到达——来自国家级健将、普洱籍篮球运动员娜汉的祝福视频。今年7月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娜汉作为中国大运女篮的一员,助力中国队夺得了女篮冠军。
在视频里,娜汉说:“我和你们一样来自大山,起初训练条件也很艰苦,是对篮球纯粹的热爱,支撑我走到了今天。放开打、大胆拼,让我们一起为家乡争光!”
“娜汉姐姐,我们会以你为榜样,在球场上拼尽全力!”孩子们坚定的话语在山间回荡。
微光篮球比赛引发的“蝴蝶效应”
暑假的篮球之旅,不仅改变了队员们的生活轨迹、提高了他们的球技,也改变了他们的性格。
身为领队,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了一个暑假,李盈瑶目睹了孩子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一开始,别人主动找孩子们交流时,他们十分内向,到后来,已经会主动和参赛选手、嘉宾打招呼、交流。孩子们也懂事了很多,会主动帮老师分担任务。体育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们也会自己组织训练、探讨战术。”
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同校学生及家长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来富岩镇中心学校任职两年,李盈瑶仍处于岗位的“摸索期”,这一次带队比赛,她坦言,自己的管理、统筹能力有了不小进步,对于学校篮球课程也有了更多想法、计划。2025年秋季学期伊始,学校就已将篮球队规模扩大、篮球课系统化、技术专业化等工作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由于孩子们的意外走红,她和媒体打交道的频率高了很多,要把握好媒体采访的尺度、保护好孩子及其家庭的隐私,都让她倍感压力。“这段经历让我对生活、工作的态度都更积极了。有时候面对一些困难,想想孩子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就觉得还是不能放弃。”
对于同校的学生来说,校友的出圈,狠狠激励了他们;不少家长则改变了“没出息的孩子才打篮球”“不放心孩子单独出门”等观念。“之前,有的家长不太乐意孩子参加比赛,但到参加姚基金比赛时,因为有2名队员超龄,得选新的队员,转变想法的家长们知道后,争先恐后送孩子来参加选拔。”李盈瑶说,有的乡镇学校决定建立篮球队,还来富岩镇中心学校取经了。
追问机遇与挑战并存
富岩镇中心学校篮球队的出圈,除了孩子们自身的爱好、学生优良的身体素质外,和普洱市多年来自上而下推进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密不可分。普洱市教育体育局体育专干李政营从事学校体育竞赛相关工作13年来,见证了普洱市校园篮球竞技比赛的崛起。她认为,富岩镇中心学校篮球队取得亮眼成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李政营介绍,近年来,普洱市不断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发力,通过健全机制、科学选才、搭建平台、承办各类赛事、开展培训等方式,构建了以市、县(区)、学校为主的“三位一体”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选拔、输送、训练体系,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一个“练兵场”,也向国家、省级体育训练组织输送了不少高水平运动员。2025年2月,云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云南省中小学生壮苗行动方案》以来,普洱市严格落实方案要求,以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项目为牵引,进一步完善校园联赛体系。
为了扩大体育人才的选才范围,当前,普洱市教育体育局正联合普洱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着手启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网点项目学校建设。普洱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刘圣如介绍,过去,学校的教练每年都会抽出2至3个月,跑遍普洱市各乡(镇)的学校,广撒网选拔体育人才。然而,由于普高和职高侧重点不同,以及学生家长支持度、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体育人才培养难题不少。
“有些家长一开始不想让孩子来职高读书,想着去普高,但是后来想通了,想要送孩子来职高读书时,已经错过了学生训练的最佳时期和年龄。”刘圣如说,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网点项目学校建设启动后,将结合当地及学校的特色优势,开设教学网点,选拔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让职高的教练每学期抽出固定的时间,到合作学校进行专业训练,兼顾学生的学业及训练,既能帮助攻克部分家长非此即彼的选择难题,也能改善普通中小学学生体育技术不佳的现状。
“大部分家长总认为通过高考才能考好学校,学习成绩差的才学体育,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通过体育单招,学生也能上好学校。”李政营观察到,在教育条件落后的县(区),文化课分数不太高的孩子通过体育强项,也能去到优质院校。
普洱市在篮球人才培养中,短板也显而易见。“有力量、速度,但是缺少技巧,身高也不占优势。”这是普洱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多名教练对普洱籍篮球运动员的共同评价。
普洱市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邱子羽表示,校点布局调整、经费不足、体育专业教师短缺、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与使用比不均衡、球队人员不稳定等,也是制约学生发展篮球特长的重要因素。
机遇与挑战并存,鲜花与荆棘同在,普洱篮球人才培养之路,漫漫亦灿灿。(本版图片来源于李宁青少年篮球、姚基金)
记者手记
一支临时组织的篮球队,一个与篮球有关的梦想,一条顺遂与挫折共存的竞赛路。富岩镇中心学校篮球队用汗水与热爱,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成长故事。
网友们的评价“努力、纯粹、质朴、不认输”,是这支队伍最鲜明的注脚。他们没有专业的装备、标准的场地,却有着滚烫的信念。一旦踏上赛场,哪怕开局落后、实力悬殊,也会拼到最后一秒,用一次次奋力奔跑、一次次跃起投篮,诠释“逆风翻盘”的勇气。
一开始,球队连一双像样的篮球鞋及一套统一的制服也没有。有次下雨,学校校长李盈瑶远远看到孩子们脱了鞋在操场上打篮球,她问原因,结果得到的回答让她心酸不已:只带了一双鞋,淋湿了就没鞋穿了。这件事一直记挂在李盈瑶心头。没过多久,她号召学校的老师,共同捐资,为队员们每人购买了一双运动鞋。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各种外界认为的“条件差”都不叫艰苦,他们享受打篮球带来的快乐,欣喜通过篮球比赛见到了多彩的世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祝愿孩子们扎根土地,凭借自己的努力,长成参天大树。
扫一扫观看系列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