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普洱作为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应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生态底色,走出一条具有普洱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一、立足资源禀赋,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普洱资源富集、特色鲜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天然沃土。截至2024年底,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221万亩,年综合产值达469亿元,面积和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咖啡种植面积达67.9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贸易集散中心;林地面积达4866万亩,是云南最大的林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2万亩,拥有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普洱的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这些资源不仅是传统产业的根基,更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二、强化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
当前,我市在研发投入、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须补齐弱项、激发动能。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库、咖啡种质资源圃、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平台,推动茶叶、咖啡、林业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设智慧茶园、智慧旅游平台,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同时,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重塑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三路并进,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要做强茶咖产业链,推动林浆纸、林板家居一体化发展,提质升级绿色食品加工,优化发展商贸物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基地和林产业基地。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要创新发展生物医药,战略升级新能源产业,探索发展新材料,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推动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突出绿色底色,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同时,要健全绿色金融支持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为全国绿色转型提供“普洱经验”。
五、深化开放协作,拓展发展新空间
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优势,中老铁路开通更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黄金通道”。一方面,要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推进铁路、公路、口岸等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枢纽能级;另一方面,要推进制度规则“软联通”,深化与周边国家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深化“东部技术+普洱转化”“东部市场+普洱供应”“东部客源+普洱目的地”等协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发展软环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建立“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机制;要优化产业政策体系,引入多元共治;要打造“店小二”式营商环境,推行“综合查一次”“沙盒监管”等新型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和执法温度。
“十五五”时期,我们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历史使命,唯有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变量”,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精准发力,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作者单位: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梁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