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粮”声一片。近年来,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一片片稻田化作丰收沃野:良田成片、良种扎寨、良法落地、良机轰鸣,绿色防控、数字种田、单产提升协同发力,“望天田”变成“高产田”,“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
普洱网讯(通讯员 张亚 周维艳 罗刚)眼下正值稻谷成熟的关键时节,为精准掌握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25年旱地优质稻实际产量、科学评估全年粮食生产成效,宁洱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于近期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各乡(镇)的旱地优质稻种植区,全面开展稻谷测产工作,为后续粮食收储、政策落实及农业产业规划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在宁洱镇温泉村老许寨村民小组的连片旱稻田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标准开展实收测产。同时,还围绕品种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稻米品质等核心指标进行综合研判,确保测产数据客观公正、真实可靠。
旱地优质稻的最大优势在于无需持续灌溉,非常适合宁洱山区、半山区的旱地环境。相较于传统水稻,旱稻不仅节约用水60%,还可节省40%的人工成本。据统计,今年,全县共种植7716亩旱地优质稻,覆盖9个乡(镇)68个村1641户农户。其中,县级示范种植样板2000亩、推广面积5716亩,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100.2%,推广成效显著。
为确保旱地优质稻“种得好、能高产”,普洱市、宁洱县两级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部门紧密协作,从品种筛选到田间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注入专业技术支撑,不仅发放技术手册、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人员还在作物关键生育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做好水肥调控、杂草清除和病虫害防控,为旱地优质稻生长扫清障碍,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的方法。
据介绍,此次测产中最高亩产已突破600公斤,这不仅是产量数字的突破,更是山区农业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传统水稻到旱稻,每一步调整都紧密结合宁洱县当地自然条件与农户实际需求。下一步,宁洱县将继续优化旱地优质稻品种布局,深化“科研+推广+农户”协作模式,把高产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种植方案,让更多山区旱地变身“丰收田”,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