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思茅 >> 正文



智慧赋能强治理 多元协同惠民生——思茅区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走深走实



来源:《普洱日报》 张珂嘉 时间:2025/11/06/ 10:28 点击:




普洱日报讯(记者  张珂嘉/文  思茅区委宣传部/图)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头系着群众期盼的“最先一公里”。近年来,思茅区委、区政府立足辖区多元业态交织、城乡治理需求差异化的实际,锚定“治理效能最大化、群众获得感最优化”核心目标,通过顶层设计破题、创新模式聚力、资源整合赋能,在实践中蹚出一条兼具科技“精度”与人文温度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在茶城大地上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一网统管”筑底座网格服务提质效

清晨的思茅区南屏镇茶源社区,服务大厅的智慧大屏上实时动态播放:商业街消防设施巡检合格、独居老人王奶奶的“一键呼叫”信号稳定……工作人员指尖轻触,环境卫生、矛盾纠纷、特殊人群关爱等12类治理事项数据便清晰呈现。这是思茅区委、区政府主导推进“一网统管”智慧治理项目的生动实践,茶源社区与曼连社区天干箐村民小组作为首批试点,以科技赋能打破治理壁垒,让基层治理效能跑在群众需求前面。

“一网统管”是从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利用数字底座打通城市各部门数据的基础,统筹管理网络,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一网统管”应用体系。街道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思茅区,答案就是全力推行“一网统管”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及管理能力,整合资源实现统管,解决发展动态问题,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作为核心主城区的“混合型社区”,茶源社区辖区面积1.16平方公里,涵盖63个小区437栋楼,常住户5342户10050人。此前,茶源社区一度面临“部门数据壁垒、问题响应迟缓、服务力量分散”的治理痛点:居民反映路灯损坏,需辗转多部门进行协调,往往耗时三四天;独居老人照护依赖网格员定期上门,突发情况难以及时响应;城郊小组的环境整治、经营规范等诉求,也常因信息不畅导致处置延误。摆在社区居民面前的一个个痛点难点,成了启动“一网统管”项目的核心因素。

为破解基层治理痛点,思茅区委、区政府高位统筹、系统谋划,构建起“一个体系指挥、一张网统管、一支队伍落实”的全域治理架构,将网格打造为服务群众的“最前哨”。区级层面整合市场监督、卫健、综合执法等22家部门62项职能,搭建起统一调度平台,打通公安“天网”、民政养老服务、卫健健康档案等多领域数据接口,83套视频监控设备与“智慧思茅”App实时联动,实现“现场看得见、指令听得到、人员叫得应”的闭环管理。

这张覆盖试点区域的“智慧网”,不仅能让工作人员全局掌控辖区动态,更能通过动态更新“人、地、事、物、组织”核心数据,提前预判风险、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网格优化方面,思茅区按“全域覆盖、精准划分”原则,将茶源社区原有的21个网格细化为63个小区网格,以“100人左右配1名网格员”为标准,配备11名专责网格长、99名网格员,实现“横向覆盖全域、纵向贯通每户”。网格员随身携带移动终端,居民诉求可实时上报,平台一键分流处置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通过“线上吹哨、线下报到”机制联动部门快速响应;老年证办理等政务服务,居民在小程序上上传材料即可完成申请,3天就能领证,无需来回跑腿。

“以前处理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流程繁琐、协调困难。现在通过‘智慧思茅’App直接上报,后台一键派单给相关部门,我全程跟踪督办,24小时内就能解决,处理问题又快又准,居民满意度越来越高。”茶源社区网格长李晓英一边展示“智慧思茅”App操作流程,一边向记者介绍。

如今,茶源社区的网格工作站已拓展为议事调解、便民服务等多功能平台,天干箐村民小组的11个网格站点也升级为居民议事、矛盾调解的重要载体。思茅区委、区政府以试点为突破口,逐步将“一网统管”经验向全区推广,让“要素在网格集中、服务在网格集合、问题在网格集办”的治理目标全面落地。

激活自治“微细胞”法治赋能全域兴

如果说“一网统管”是基层治理的“智慧骨架”,那么以业主委员会为核心的居民自治实践,便是填充这一骨架的“鲜活血肉”。近年来,思茅区以“小区治理赋能行动”为抓手,坚持法治化、规范化导向,推动133个小区先后成立业委会,通过健全自治机制、规范运行流程,让基层自治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开花”。

此前,思茅区多个小区曾面临共性治理难题:新建小区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物业与居民矛盾凸显,电梯故障报修迟缓、停车规划不合理、公共区域整治流于表面等民生痛点久拖不决;老旧小区则存在设施老化、管理缺位等问题,“有怨难诉”“有劲难使”的沟通困境普遍存在,部分小区甚至陷入“服务打折—交费消极”的恶性循环。“组织缺位”成为制约小区治理提质的核心症结,也成为思茅区委、区政府着力破解的重点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思茅区委、区政府统筹部署,印发专项工作方案,以法治化建设为核心,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区应建尽建业委会。明确业委会选举流程、职能边界与运行规则,要求选举过程全程公开透明,采用“投票+表决”相结合的方式,选拔政治可靠、群众信任、能力过硬的自治骨干,组建涵盖企业职工、退休干部、教师、退役军人等多元群体的业委会队伍,确保治理力量专业互补、结构合理。

自“小区治理赋能行动”实施以来,思茅区133个小区业委会以搭建“居民—物业—社区”三方沟通桥梁为核心,建立“业主议事会”“线上议事群”等常态化沟通机制,将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摆上台面共商解决方案。同时,业委会主动承担监督职责,规范物业服务质量评估、公共收益与大修基金使用等关键环节,让小区治理过程更透明、更公正。茗源福居小区业委会自成立以来,协调解决业主诉求、更换老化破损水管、清理闲置空间打造公共活动场所,重新规划增加机动车停车位;金普壹号小区业委会则通过规范管理,推动物业费收缴率实现跃升。其他小区业委会也纷纷发力,推动小区环境面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如今,居民已从“旁观者”变身“主人翁”,邻里关系愈发和睦。“以前小区有事,大家都等着社区解决。现在遇到问题,我们自己就能商量着办。”金普壹号小区业委会主任王健笑着说,居民身份的转变,是小区治理焕发生机的关键。

如今,逐步推开成立的业委会已成为民生诉求的“接收器”、矛盾化解的“缓冲带”,通过“居民自治+多元共建”模式,联动物业、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丰富治理服务供给,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矛盾就地化解”,为建设和谐宜居的基层治理样板筑牢了自治基石。

多方协同聚合力绘就治理“幸福卷”

从“一网统管”的科技赋能到业委会建设的自治赋能,思茅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科技赋能+人文关怀”“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三重发力,构建起“全域覆盖、多元协同、精准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让治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暖人心。

在治理体系构建上,思茅区搭建“区—街道(镇)—(村)社区—网格—楼栋(小组)”五级治理链条,将全区7个乡镇(街道)、81个村(社区)划分为1178个基础网格。其中,城市社区网格395个,农村网格712个,71个专属网格。配备网格员640名,实现“区有治理指挥中心、街镇有治理工作站、社区有治理服务点、网格有治理责任人”的闭环管理。同时,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公安等部门力量,在每个社区设立矛盾调解室,聘请退休法官、律师、老党员、乡贤等担任特邀调解员,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劳资争议等各类矛盾纠纷,真正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萌芽。

在服务效能提升上,思茅区推动政务服务下沉,在81个村(社区)开通社保办理、医保缴费、老年证申领等多项高频事项“就近办”服务,配备专职代办员,为居民提供“手把手”指导,办事效率得到提升。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还提供“上门办、帮代办”服务,让特殊群体“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群众参与机制上,思茅区畅通“线上+线下”诉求表达渠道,让居民围绕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等议题充分发声。同时,开展“和谐邻里”“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领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营造“人人都是治理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思茅区,基层治理根基愈发牢固——从试点的“智慧响应”到全域的“自治活力”,从矛盾的“源头化解”到服务的“精准直达”,每一项治理举措都紧扣群众需求,每一次创新实践都围绕民生福祉。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思茅区委、区政府正将这份认可转化为奋进动力,以持续的探索与创新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走出了一条具有思茅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林荫下的致富“密码”】云南致远集团:林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