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是千家万户的牵挂,更是民生福祉的基石。普洱正以行动绘就“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温暖图景。敬老月活动通过义剪与文艺演出,传递对长者的关怀;校园内外,各方力量携手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些举措,不仅是对“一老一小”的关怀,更是对民生福祉的坚守。
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一丹 洪晓春)2025年,普洱市将“惠家护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纳入全市9件惠民实事,由市妇联牵头,联合教体局、文明办等多部门协同推进。这一创新举措既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云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具体落实,更是将家庭和谐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以家庭建设助推社会整体进步。
今年8月,普洱市“惠家护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系列培训活动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民乐镇等4个乡(镇)的28个村陆续开展。云南省家庭教育专家杨燕华走进基层,为1000余户家庭带来亲子教育、婚姻关系等实用课程。培训现场,家长们专注聆听、踊跃互动,热烈的学习氛围成为“惠家护航”项目深入基层的生动写照。
构建服务体系
筑牢家庭教育根基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王淑燕用“羡慕别人的孩子不如羡慕别人的家长”这样朴实的语言,让村民们领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在思茅区,退休人员李秀琼凭借丰富经验,成为最受家长欢迎的“本土讲师”。“过去,我们调解家庭矛盾全凭经验,现在经过系统培训,我们掌握了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们对我们的工作也更加认可了。”李秀琼说。
作为项目的核心任务,普洱市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体系。从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及热爱家庭教育工作的群体中选拔骨干,吸纳教育、心理、社工等专业人才,组建起103支以乡(镇)妇联主席为队长,一线指导员、专业讲师、咨询专家协同配合的服务队伍。
2025年5月,普洱市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专家,围绕家庭建设、留守困境儿童关爱等核心内容授课,为全市10个县(区)、103个乡镇(街道)培育了203名“种子指导员”。这些“家门口的指导员”既熟悉政策法规,又懂乡土人情,成为连接专业服务与家庭需求的桥梁。
创新培训模式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原来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没理解他的情绪。”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家长王芳在参加《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培训后,调整了与青春期儿子的沟通方式。
项目通过构建“理论+实践”培训体系,精准对接家长需求。由省级专家、市级讲师团及基层指导队伍组成师资团队,深入村寨开展培训。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将“惠家护航”和“家长夜校”相结合,拓展家庭教育培训平台;西盟佤族自治县妇联与学校合作,在家长会后加开家庭教育小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民族聚居地区,课程设计特别注重文化融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培训课程中加入“过年为长辈洗手祈福”的传统礼仪讲解;县教育科学研究和培训中心高级教师刘茜用“种甘蔗要插竿拉线才长得直”的生动比喻,让家长们轻松理解教育方法。
注重服务实效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以前总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我们只管吃饱穿暖。”傣族妈妈玉应在参加培训后,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这样的转变,正是“惠家护航”项目在边疆村寨播下的种子。
面对农村家庭教育中的特殊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澜沧县检察院通过发放《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对失职父母进行强制指导;思茅区计划开设周末父亲专场,提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孟连县则组织户外活动,用爬山、捡垃圾等活动替代手机游戏。
截至目前,普洱市103支指导队伍已开展服务200余场,覆盖家庭超10000户。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化解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妇联调解总量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家庭和谐指数明显改善。随着“惠家护航”项目的深入推进,普洱市正以家庭为支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边疆地区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