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方 幸福生根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普洱市立足实际,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景谷县威远镇创新“哨箭桥井”机制,提升矛盾化解效能;澜沧县糯福乡推动“法治+民族”融合,筑牢边疆稳定屏障;镇沅县茶王社区践行“多元共治”,实现社区善治……这些实践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共同展现了普洱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担当。
普洱网讯(通讯员 金涛)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司法局糯福司法所扎实推进边境村人民调解室建设,创新构建“法治+民族”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糯福司法所始终将规范化建设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工程,着力打造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法治前沿阵地。在阵地建设方面,严格按照“五有”标准,投入专项资金15万元,统一打造标准化调解室,并配齐民族语言调解手册、跨境纠纷案例汇编及12348法律机器人等特色工具,营造出“法治+民族”深度融合的调解环境。在队伍建设上,着力构建“法律明白人+民族乡贤+双语调解员”协同工作机制,系统开展“法治思维+民族习俗”双轨培训。目前,全乡调解员中少数民族占比达85%,掌握跨境语言调解能力者超过90%。机制建设方面,全面推行“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调解回访+满意度测评”闭环管理体系,切实做到矛盾纠纷“底数清、情况明、化解实”,推动基层调解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发展。
同时,糯福司法所通过网格化管理,每月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关注跨境婚姻、山林权属等敏感领域,切实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创新推行“三步调解法”:一听诉求解心结,运用民族语言共情沟通;二查证据明法理,准确援引法律法规;三定方案促和解,尊重民族习惯制定协议。
糯福司法所将普法宣传贯穿于人民调解全过程,推行普法“三融入”:融入民族节庆,在“葫芦节”“新米节”期间开展“法治赶集”,发放双语普法手册4000余份;融入调解过程,将调解现场变为法治课堂;融入民族文化,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专项行动,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构建“线上+线下”普法长效机制,依托12348法律机器人、村级微信群等平台推送法律知识,同时在火塘边、院坝里开设“移动普法课堂”,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培育“双语人民调解员”65名,涌现出洛勐村党总支书记李文洪、阿里村党总支书记张爱华等优秀典型。他们通过“火塘夜话”“群众会”等方式宣讲法律法规,覆盖群众3800余人次,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目前,糯福乡边镜村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累计受理纠纷46件,调解成功率达94%,群众法治知晓率大幅提升;成功化解涉及5个民族的纠纷46起,跨境通婚家庭纠纷显著下降。洛勐村于2022年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阿里村老迈寨先后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评为“全国文明村”;阿里村于2022年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基层治理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