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澜沧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芦笙一响,脚板就痒。”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这句口耳相传的民间谚语,如今有了更鲜活的时代注脚。老达保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村寨。为摘下“穷”帽子,老达保以“音乐”破题,走出了一条“因歌而兴、因歌而富”的乡村振兴特色路,让民族文化成为撬动发展的“金钥匙”。
2002年,老达保村民凭借对歌舞的热爱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执着,成立老达保雅厄艺术团。2013年6月,成立普洱市第一家由村民自发组建的农民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支部”的模式运营,将村民变为演员、村寨化为景区,农闲时排练的《快乐拉祜》《婚誓》等成了增收的“源头活水”。10多年来,演出960余场,创收超千万元,群众分红近400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老达保建设了芦笙坊、陀螺坊、艺织坊等展示区,游客可近距离参观芦笙等民族乐器,体验箩筐、篾笆等民间竹编制作。催生出8家民宿、10家农家乐与多个特色摊位,游客在此学唱民歌、学跳民族舞、体验非遗技艺。
老达保村民小组还创新“双语培训”“传帮带”机制,党员与群众结成27个帮扶对子,培育了9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500余名民间艺人。
老达保村民小组的蜕变,是澜沧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澜沧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教育、文化、阵地建设等多维度发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