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既往监测结果显示,每年4月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5—7月为春夏季高峰,10—11月为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急,感染后会出现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例皮疹不典型;少数患者感染后出现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损伤的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广泛,主要通过接触、飞沫、消化道等方式传播。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患儿的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人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衣物、床上用品等,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可能会被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措施对于减少传播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至关重要。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果接触了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玩具、手机等,之后又用手摸口鼻或眼睛,也可能让病毒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孩子感染流感病毒后,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能快速升到39摄氏度甚至更高,同时还会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没力气的症状;不少孩子会出现咳嗽、喉咙痛等呼吸道不适。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症状往往更明显、更严重。
在家庭防护和护理方面,家长要重视疫苗接种,每年秋季及时带孩子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办法,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概率。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不好的地方,比如商场、游乐场等。如果需要外出,记得给孩子戴好口罩,回家后第一时间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减少病毒残留。
若孩子患上流感,家长在居家照料时要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温水,帮助身体恢复。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孩子发热时,家长可以用温湿的毛巾为孩子擦拭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2摄氏度,或孩子因发热感觉很不舒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儿童专用退热药。特别注意,如果孩子持续高热不退,出现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差(比如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