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近年来,普洱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强县、富民、兴村”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普洱网讯(通讯员 卢晗 文/图)近日,走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镇响水河村,满目苍翠的芭蕉林映入眼帘,一串串饱满结实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村民们正忙着砍蕉、搬运、装车,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我家种了160亩广粉蕉,今年预计产量170吨,市场行情好时每公斤能卖到7.5元,平均价也有4.5元,一年收入约80万元。”响水河村村民李昌成一边指挥工人装车,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从最初的试种几亩到如今的规模化经营,他见证了芭蕉从“小水果”变成“致富果”的全过程。
响水河村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芭蕉种植提供了优越环境。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禀赋,将芭蕉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优质广粉蕉、金粉蕉种植,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破解农户“单打独斗”、技术缺乏、销路不畅等问题,2021年,李昌成牵头成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和销售服务,有效提升了种植标准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芭蕉产业还带动了当地就业,每到采收旺季,合作社日均用工超20人,村民日收入超15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顾家两不误。目前,合作社已辐射带动周边510户农户种植芭蕉5200亩,形成了“以点带面、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我们全年都有芭蕉可收,每个月至少能采收一批,保障稳定供应。”响水河村委会副主任李昌华介绍,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当地芭蕉填补了市场空档期,深受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客商青睐,产品供不应求。
截至目前,响水河村芭蕉种植面积达6100亩,涉及种植户590户,预计2025年产量达6200吨,产值约2790万元。小小芭蕉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子”,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