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澜沧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通过“甘蔗—制糖—糖蜜—酵母—有机肥—种植”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墨江县3.47万亩辣椒串起致富产业链,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镇沅县振太镇以生态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融合”为核心引擎,推动林下经济从“零散发展”向“集约高效”转型……近年来,普洱市坚持党建引领、龙头带动、数字赋能,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条条产业链成为致富链、振兴链,奋力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普洱网讯(通讯员 陈航 刘显师)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镇坐拥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禀赋,近年来,振太镇以生态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融合”为核心引擎,立足适宜、适度、适种、适养原则,破解林地资源闲置难题,推动林下经济从“零散发展”向“集约高效”转型,让83.65万亩林地逐步变身群众增收“宝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协同推进的新路径。
科学规划筑牢“生态链”,循环发展护根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更新造林4166亩、义务植树2200株,聘用159名管护人员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同时,组织林业工作人员深入各村林地实地踏勘,梳理现有林下种植项目类型、规模及经营主体信息,摸清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位置、面积、权属及立地条件,绘制出全镇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一张图”,将7.38万亩可开发人工商品林精准划分出林下种植养殖、林下采集、林下文旅等功能分区,避免无序开发破坏生态,为项目落地、产业布局提供清晰指引。
多元布局延伸“产业链”,精深加工提效益。构建起以林药为主导,林咖、林菌、林禽、林畜、林蜂、林下文旅等为补充的“林+N”产业体系。通过项目支撑、资源整合拉长产业链条,投资100万元的名贵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落地黄梨村,配套种苗繁育中心解决吴茱萸、滇重楼、滇黄精等优质种苗短缺问题,带动长安、台头、界牌等村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目前,全镇林下经济利用面积约3000亩,实现林下中药材年产13.5吨、林下咖啡年产466.8吨、林下蜂蜜年产39.3吨、林禽年出栏5.72万只、林菌产量1647.5吨,形成多元共生、错季互补的产业格局,有效提升林地单位面积产值。在加工端推动林下种植养殖从“初级采收”向“精深加工”升级,开发出精品咖啡、中草药片泡饮包、核桃油、菌汤包、罐装蜂蜜等林下产品。在秀山村依托橡胶林等热带作物开发出丛林CS、溜索等林下文旅产品,让游客在绿意盎然中开启文旅新体验。
能人带动拧紧“利益链”,多元联结促增收。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服务,常态化举办林下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市场难题,带动群众通过“树上摘金、林下生金、坡上养金、林中采金”实现经济增收。目前,共培育林下种植大户15人,党员致富带头人95名。其中,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李东北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60余户农户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300余亩,帮助10户农户实现长期务工,年均临时用工达3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