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通讯员 廖翌含)“支持和配合村(组)干部工作,积极参与村(组)会议及各种集体活动得45分,关鸡拴狗得15分,婚丧事简办各得15分”……如何有效激发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思茅区云仙乡曼东山村给出答案。以积分制为抓手,把基层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引导群众通过实际行动以“德”换“得”,激发乡村治理内生活力。
“效果非常明显!”曼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指着积分公示栏对前来走访的纪检监察干部介绍,“大家互看互学互比,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等,为村里‘挣’出了不少治理成效。”自去年实施积分制后,村民的思想素质提升了,集体意识增强了,村道洁净了,绿化增多了,邻里之间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争长论短的情况没有了,滥办酒席、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不见了,曾经凡事与村干部对着干的“刺头”青年也开始主动参与村里各项公益事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积分制是云仙乡在曼东山村试点推行的“廉治”新路径。伴随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村庄美了,村民富了,但集体意识还是不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人情攀比、大操大办、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云仙乡纪委书记介绍:“村规民约制定再多,群众不执行都只是摆设,只有让群众打心眼里认同,主动参与,才能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好转,助力基层治理。”
对此,云仙乡指导曼东山村通过将村里各项事务量化为4个方面22项积分内容,村民参与相关事务可获积分奖励,表现不佳则会被扣分,以此形成“服务—积分—激励—回馈”的良性基层治理循环机制。
思茅区纪委监委聚焦乡村中“人情风”“送礼风”“吃喝风”等不良风气,指导全区各乡镇(街道)纪(工)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督促党员干部带头抵制大操大办、反对陈规陋习,带动社风民风向善向好。
同时,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培根铸魂和浸润引领功能,指导各乡镇(街道)纪(工)委将其融入乡村治理各方面全过程,着力培育良好家风家教,持续探索打造廉洁文化传播“微阵地”,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思茅街道三家村社区把专项治理农村移风易俗纳入清廉村居建设工作要点,结合全区“创业村落”建设、“千万工程”示范等重点乡村建设项目,打造廉旅融合精品点位,方便群众就近接受廉洁教育。南屏镇曼连社区深度挖掘“老思茅八景”“清朝文物抚彝碑”等优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团结家风家训宣讲、龙纵舞传承培训、陀螺比赛等活动,增进居民邻里情。倚象镇干海子村则将“革新杀猪饭”作为移风易俗着力点,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商定集中杀猪日期,排出各户杀猪顺序,规定菜单经济标准,做到既尊重“杀年猪”习俗,又解决大操大办带来的铺张浪费等问题。
如今,思茅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以及淳朴民风得以逐渐塑造,文明实践凸显成效,文明新风在茶城越吹越浓,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