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东回镇以种植反季竹荪为突破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效益双赢;景星镇大力发展芭蕉产业,规模化种植和便捷的销售模式让农户在家门口鼓起“钱袋子”;磨黑镇充分利用热区资源,发展辣椒产业,使其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热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普洱网讯(通讯员 张庆梅 石芮 文/图)初冬时节,林间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村民赵啊飘已经和村民在基地里忙碌了。他们小心翼翼地从覆土的菌床上,采摘下一朵朵已经展开洁白网状菌裙的竹荪。几个小时后,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山珍”,就将出现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档餐厅。
“快,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普洱清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地负责人郭志远指着不远处的景迈机场说,“竹荪娇贵得很,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早上摘,中午运输,晚上就能上餐桌。我们选在班利村种植,看中的就是这里离机场近。”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村的这片林地,看似寻常,却藏着独特的“致富密码”。这里气候温润,是竹荪反季节生长的理想之地,能让它在市场上“错峰出行”,卖上好价钱。更关键的是,这片土地上空,有一条直通高端市场的“空中走廊”。
2025年8月,第一粒竹荪菌种在班利村播下。现在,49亩的种植面积已成为一座“绿色工厂”。据介绍,竹荪全年可采收三茬,亩产值达6万元左右。高价值的产出,让这片曾经的普通林地变成了“黄金地”。
“我把地租给公司,然后又来公司基地务工,一天能赚120元。”村民赵啊兄一边麻利地采收竹荪,一边笑着说,“关键是离家近,老人孩子都能照顾,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目前,基地有4名像赵啊飘这样的长期工,每月收入稳定在4500元。在采收旺季,和赵啊兄一样的临时工可达50多人,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同时,竹荪的种植并未影响林地原有的生态和经济功能,林地里的松树仍然可以正常采割松脂。村民们把这些树以每棵每年7元的价格租出去,实现了“一份林地,两份收入”的叠加效应。“一块地,能挣几份钱,这在以前想都想不到。”正在林间收集松脂的村民说。
“目前,公司以示范种植为主。下一步,我们准备推出‘技术培训+保底收购’的合作计划,让农户利用自家的房前屋后、闲置林地种植竹荪,公司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销售,打消农户的后顾之忧。”基地负责人郭志远说。
清晨的阳光洒进林地,村民们将一筐筐新鲜的竹荪搬运上车。这辆小货车迅速驶向机场,开启竹荪的“新鲜”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