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千家万户的牵挂,也是基层治理的温度计。景谷县探索“公建民营+智慧居家”的养老新模式,让科技赋能守护“夕阳红”;景东县以“四心”服务为标准,精心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养老服务体系;思茅一小通过别开生面的劳动义卖集市,在孩子心中播下劳动与分享的种子……这些生动的实践,让普洱的“夕阳”更红、“朝阳”更艳,共同托起边疆民族地区稳稳的幸福。
普洱日报讯(记者 刀琼芬)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通过“公建民营”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依托智慧平台拓展居家养老覆盖面,加快构建医养结合、普惠共享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切实享受到民生发展成果。
公建民营破题:专业运营让机构养老“有温度”
2021年,景谷县民政局与普洱茶城养老养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约,委托其运营景谷县社会福利中心。该中心于同年10月正式启用,占地9338平方米,设置床位200张,目前已入住120名老人。凭借完善的设施与专业的服务,景谷县社会福利中心已成为云南省四星级养老机构,并于2025年获评“云南七彩乐龄之家”,成为普洱市养老服务的典范。
机构以“爱心、热心、耐心、细心、真心、责任心”为核心服务标准,推行“票券激励机制”,鼓励老人参与互助服务,实现“老有所为”;设有放映厅、舞蹈室等场所,开设书画、乐器课程,定期组织文艺活动,丰富“老有所乐”;依托老年大学教学点,开展智能手机、户外绘画等课程,配合心理疏导,落实“老有所学”与“老有所教”。
在医疗与膳食方面,深化医养结合,与景谷县人民医院、景谷县中医医院等合作,形成“每周巡诊+健康讲座+绿色通道”机制,辅以季节药饮与年度体检,构建全链条健康服务。膳食管理坚持均衡养生,提供糖尿病餐、低盐餐等个性化食谱,并每周公示菜单,接受社会监督。机构还建成普洱市首家养老机构营养健康食堂,并开设“老年幸福食堂”,解决社区老人用餐难题。
目前,“公建民营”模式正逐步推广。2025年4月,普洱茶城养老养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景谷分公司接管运营永平镇敬老院,5月升级改造工程启动。过渡期间,45名老人被安置到景谷县社会福利中心,老人们从最初对“第三方运营”“临时搬迁”的抵触,逐步转为对专业服务的认可。
智慧平台织网:科技赋能让居家养老“不打烊”
景谷县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智慧养老网络,以科技赋能居家养老。县级统筹资源、建立数据库;乡(镇)负责智能派单;村(社区)精准对接需求。目前,景谷县威远镇已整合6个社区和2个村委会资源,组建网格员与志愿者队伍,开展信息采集与服务监督。
两大平台成为服务核心:景谷驼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智慧居家养老平台覆盖4个社区,录入800余人,完成线上点单服务200余次;普洱茶城养老养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搭建的智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以滨河社区为试点,已完成289户、369名老人评估,截至2025年7月,累计提供康复理疗、医院陪护、上门做饭等服务399人次。
该平台还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失能老人照护流程,提升睡眠质量与服务效率,构建安全、舒适的生活支持体系。
从机构到居家,从专业服务到科技赋能,景谷县正以多元举措破解养老难题,让普惠养老惠及每一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