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第三板块单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奋斗”,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远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充分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磅礴力量、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确立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为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遵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工程,要确保党在其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普洱市,这一原则具有历史必然性,并通过鲜明的历史文化符号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得以充分体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70多年前普洱专区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立碑盟誓的历史见证,“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至今仍是普洱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内核。这种历史传统早已深植于各族群众的血脉之中,成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级党委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要始终牢记嘱托、聚焦主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坚持人民至上是价值取向。《建议》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它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根本性问题。这一原则并非抽象而空洞的,而是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必须落到实处。普洱市要坚持将这一理念贯穿民生服务领域和民族工作的始终,通过产业驱动发展、深化精准就业服务、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等,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建设,实现既“管肚子”又“管脑子”,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主题。普洱市坐拥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必然是绿色。要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依托丰富的资源、生态、文化等比较优势,重点在茶叶、咖啡、林业、生物医药、绿电等产业上发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营造有利于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社会环境,破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创造条件。除此之外,对外开放也是重要途径。普洱市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要充分发挥“边”优势,做实“边”文章,加快出入境大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沿边口岸和边合区功能配套,深化与周边的互联互通,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切实增强社会动力和社会活力。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重要手段。“市场—政府”结合作为现代国家治理框架的重要命题,对民族地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进一步讲,市场机制负责提升效率、激发创新活力、优化资源配置,而政府的作用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方面,市场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民族地区流动,激发经济活力,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如制定区域差别化支持政策、维护公平正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提供良好的经济生态。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底线。对地处边疆、在国家安全大局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地区而言,这一原则具有极端重要性。普洱“一市连三国”,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其生命线。在发展上,要推动兴边富民、建设边境幸福村等,通过发展改善民生,实现长治久安,这是治本之策。在安全上,要增强文化认同,不断强化底线思维,筑牢思想防线,这是长远之策。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真正的、深层次的安全,需要从思想上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长城”。(作者单位:普洱市委党校 郑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