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一村一产业 种出新希望

本报讯(记者  王福蓉  通讯员 叶兆玲  杨光要  李江  文/图)  寒冬时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却是一派忙碌景象。走进大街镇大街村,村民们正忙着翻地、起沟、施肥、播种、覆膜。放眼望去,一条条、一垄垄白色的地膜在大地上铺展开。

大街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学兵介绍,马铃薯种植的时间周期短,从种植到收获只需120天左右,大街村的马铃薯皮薄、光滑、耐储存。近年来,大街村顺应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党建+”模式,在引进优良品种、改良科学种植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大街马铃薯”品牌。

驱车沿着乡间的道路继续前行,来到三营村,只见人参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带着工人在人参果地里忙活的余发友是村里的种植大户,种植过烤烟、蚕豆、冬马铃薯等。2024年秋,他试种了14亩人参果。“亩产在6吨左右,产值预计达40至50万元。”余发友介绍,景东盈诚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三营村的村民统一提供果苗、药肥等物资,并统一收购人参果。

在以山地为主的塘坊村,香椿已经抢“鲜”上市。香椿种植户杨会说,她家种植的香椿2024年冬季开始陆续采收,一个星期采摘一次,按照市场行情,预计能卖1至2万元。

2024年,大街镇试种700多亩香椿并获得成功,有500余亩已经投产见成效;人参果种植面积80余亩,总产值预计将在200万元左右。“我们将进一步拓宽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完善产业链,帮助农民增收。”大街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维华表示。

大街镇优化冬农产业的成功实践只是景东县“一村一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景东县通过打造“一村一产业”特色发展模式,加大以小麦、玉米、马铃薯、橘子等20余种冬季作物种植,让冬季的田野充满了希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