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刁弘智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
鼓声阵阵传天际,佤山欢歌迎客来。“五一”假期,西盟佤族自治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佤族木鼓节。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聚于此,沉浸在这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中。木鼓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木鼓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节庆活动,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推动民族团结和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千年鼓声响 共筑团结情
木鼓,在佤语中叫“克罗”,是佤族文化的精神图腾,承载着阿佤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如今,“拉木鼓”活动不仅保留了佤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更逐渐成为了多民族融合的狂欢盛会和交融纽带。
5月2日,随着牛角号声划破晨雾,佤族青年们用舞蹈生动地重现了“砍神树”这一古老场景。那棵被选中的红毛树,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将被制成新木鼓,成为村寨的守护神。
木鼓花车缓缓开道,佤山各族群众身着绚丽的民族盛装,一同手握吉绳拉动新木。他们在抑扬顿挫的佤族民歌中,齐心协力地前行,一路欢歌,一路舞蹈。欢快的气氛就像有魔力一样,感染了沿途的游客,大家纷纷加入到拉新木的队伍中。
新木回寨,“迎神木、拜神木”仪式正式开始,来自西盟县的佤族、拉祜族、傣族群众代表与民族歌舞团演员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极具特色的歌舞表演。原汁原味的佤族歌舞燃爆了现场。游客王亚强说:“我觉得活动举办得特别好、氛围感很强。这个节庆活动不仅可以把西盟本地的这种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更好地向外界展示,也把边疆各少数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融合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面,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夜幕降临,熊熊篝火照亮了夜空,火光映照着阿佤山脚下欢腾的人潮。在江三木洛剧院广场上,各族群众与八方游客手挽手围成同心圆,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欢快节拍纵情舞动。木鼓声、铜锣声、跺脚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沸腾的音浪……
文化焕生机 解码阿佤山
近年来,西盟县将木鼓节活动打造成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让民族文化在节庆活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木鼓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佤族文化的奇妙世界。走进西盟第一门户村寨——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十组的佤族织锦非遗工坊,精美的佤族衣服、筒裙、腰带、挂包等产品琳琅满目,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魅力。现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佤族织锦手工技艺展示,她们专注的神情和精湛的技艺,让游客们赞不绝口。
“以前只是在网上了解过一些佤族文化,这次亲身来到西盟,参加木鼓节,近距离接触这些非遗技艺,才真切感受到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来自广州的游客刘芳激动地说。
除了静态的展示,动态的表演更是将佤族文化的魅力展现得酣畅淋漓。5月1日晚,骤雨初歇的西盟县江三木洛剧院广场灯火通明,勐梭镇小学的孩子们用赤足舞步踏响原始鼓点,为2025年佤族木鼓节“木鼓杯”织锦秀拉开序幕。璀璨灯光下,来自各行各业、各个乡镇的15组佤锦作品轮番登场,由评委从舞台表演、服饰设计、文化内涵等多维度评定。织机声穿越千年,却在模特步伐中踏出时尚节拍,当《佤韵悠远·“裳”承古韵》的模特踏着猫步入场,这场的赛事瞬间进入高潮,引得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欢呼。精彩的表演不仅让游客领略了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佤族织锦的强大生命力。
民俗新体验 重构新消费
西盟县不断创新木鼓节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节庆体验。
拉木鼓、拍了萌、篝火狂欢、吃野果……在西盟佤族木鼓节活动中,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互动体验民俗活动,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此外,木鼓节还精心设置了佤族美食体验区、木鼓制作体验区、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等新业态新场景,丰富节庆内容。
在美食体验区,游客可以品尝佤族的特色美食,如鸡肉烂饭、佤味牛皮、酿肠等。
在木鼓制作体验区,游客们在专业工匠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参与木鼓的制作过程。从选材、雕刻到上漆,每一个环节都展示了传统技艺的魅力。
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琳琅满目的本土特色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手工艺品、农产品、特色食品等应有尽有,其中,佤族织锦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深受游客的喜爱;茶叶、咖啡、坚果等特色农产品以其绿色、健康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西盟的咖啡品质非常好,口感醇厚,果香穿透力十足,颠覆了我对传统咖啡的想象!我会和更多的朋友推荐,将这些优质的咖啡推广到更多的地方。”曲靖游客田老卫说。
据统计,木鼓节期间,西盟县共接待游客3.89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43.16万元,同比增长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