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民族文化传承普洱市首个试点系统上线测试

▱记者  付颖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唐代诗人卢仝笔下的《七碗茶歌》,曾以飞扬的诗意叩击无数人的心灵。如今,这首跨越千年的诗篇,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竜宾村,通过“石榴籽”AI智能体,被译成哈尼语白宏话,让古老诗句与民族语言碰撞出奇妙火花。

日前,“石榴籽”AI智能体作为普洱市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数字化AI保护项目搭建的首个试点系统在竜宾村上线测试,该智能体是基于DeepSeek大语言模型打造的智能体,采用的拼写方案以国家标准哈尼语为基准,结合白宏话音系特点进行适配改造,整合了目前采集的语料,打破了哈尼语白宏话仅靠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模式,实现汉哈双语互译以及哈尼语文本创作,能应用于日常交流、政务咨询、应急语言服务等多元场景,成为竜宾村干部群众的语言文化新工具,掀起了学习热潮。据悉,“石榴籽”AI智能体将于今年中旬在墨江县正式上线。

“‘石榴籽’AI智能体在竜宾村开始测试后,基层干部用于解决基层工作中的语言障碍,开展政策宣传、应急响应等工作更加便捷。”普洱市统计局派驻竜宾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柳济琛说,该系统还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用于记录哈尼族口述史、诗歌、歌谣等珍贵文化,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译成哈尼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普洱市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数字化AI保护项目是今年初由省内外技术团队和墨江县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通过AI技术赋能,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更好地传承,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科学保护,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希望在普洱通过AI技术搭建起一座桥梁,一端连接古老的民族语言文化,另一端通向现代科技文明。”北京新计算实验室创始人、壁仞科技科研合作专家刘畅源说,项目团队将以墨江县为试点,进一步把人工智能技术、GPU加速计算及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融合到普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工作中,持续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深度结合的科学路径,为其他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云南省政府濒危语言记录与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校长白碧波在“石榴籽”AI智能体开发过程中,和团队收集了哈尼语白宏话的5000个词汇、1000句短句和长达3小时18分钟的长篇语料。“普洱市丰富的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及特色文化为研究提供了优质样本。”白碧波表示,希望通过该项目让传统研究方法与数字化技术得到有效结合,让AI技术在学术发展、语言资源保护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