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

西盟:“绿”韵满佤山 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通讯员  李毅  文/图

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立县”作为核心发展战略,奋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绿满县城 幸福景观入画来

漫步东朗河畔滨河公园,鸡蛋花、菩提树、三角梅等绿植郁郁葱葱。每日清晨,河堤栈道上都可见市民晨练的身影。

“城市建设越来越美,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东城区居民郭小七说。

“一座建筑一幅画、一条街区一道景、整个佤山一公园”正是当下西盟县的写照。自2022年启动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以来,西盟县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持续拓展绿色空间,着力打造与自然环境相融、彰显地域特色的绿美公共设施。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编制《西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3—2035年)》及实施方案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29.51平方公里。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6个、市级生态文明村36个。

绿染乡村 绘就持久美景

“绿”不仅在城市,也深入西盟县乡村。西盟县通过党建引领、全民参与、长效治理,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在西盟县乡村,一支由“党员先锋队+网格员+村民志愿队+环保志愿者”组成的队伍长期活跃。他们紧盯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实行按组分片、农户分段的方式,清理死角垃圾,并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动员群众参与。

扮靓乡村,扎实推进农村厨房改造、“两污”治理等民生工程,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开展示范户评比,因地制宜,构建以点带面治理新格局,促使村民将改善房前屋后的环境与日常生活习惯相结合,让群众从“袖手看”转为“动手干”。

“干净整洁的村道连接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树鲜花点缀。”力所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娜思介绍,过去垃圾露天堆放,2021年在南亢村富倮村民小组试点推行“村集体+党支部+农户”垃圾清运“微模式”,实现了源头终端双控。同时,成立保洁服务公司,村集体将垃圾车租给企业,解决企业资金困难,也为村集体创收。

绿美乡村作为“生态文明的毛细血管”,点绿成金、化美为富,促进自然保护、资源循环与民生改善共生共赢。西盟县环境治理的实践,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提振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乡村文明气象日新。

绿蕴生机 守护山林河湖‌

守护西盟县的“绿”,不仅在于城与乡,更在于守护赖以生存的山林河湖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此,一场场生态环保“盛宴”正走进乡村校园,增强青少年保护意识,激发认知热情。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图文并茂的科普展板向学生展示了西盟县动植物保护现状及知识。在乡村学校,林业部门志愿者通过以案释法,生动讲解法治知识,让“懂法、守法”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青少年成为法治守护者。

西盟县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为契机,依托“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入校入村组(社区)开展宣传,提升公众意识。同时,综合运用生态保护修复、行政执法等方式,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2024年实施的“普洱市西盟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一期)项目”,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7种、受威胁野生植物29种,为濒危物种保护和精准管理提供支撑;出版《西盟飞羽》填补了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的“空白”。“双碳”“水源地建设”等项目落地,也为西盟县生态增添了厚重“绿”意。

绿生动力 赋能产业振兴‌

晨雾还未散尽的力所乡力所村茶园里,茶农娜母弯腰拨开茶树枝条,几只蜘蛛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快速爬开。“这些小家伙可比农药管用多了。”她笑着说。这片曾经依赖化肥的茶园,如今通过生态种植实现了提质增效。

据西盟县农业农村局最新统计,全县5.2万亩茶园中已有3.8万亩获得有机认证,这一成果源自2019年启动的“生态茶园改造计划”,并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推广樟树、紫云英与茶树间作的立体种植模式,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茶叶品质。

西盟县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基于本地资源禀赋,构建起立体化绿色产业体系:甘蔗种植积极应用节水技术,利用冬季闲田轮作特色作物,“林药共生”模式下种植灵芝。茶园里,清洁能源设备的应用更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

西盟县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可以相得益彰。通过“生态-技术-制度”协同创新,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书写着边疆振兴的新篇章。